紧握驻村帮扶“接力棒”,启航乡村振兴新征程。
近年来,省政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坚持将驻村帮扶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选派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担当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并组建驻村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用心用情不断推动帮扶工作提质增效。
省政协驻村工作队坚决把使命扛在肩上,围绕目标任务,立足村情实际,认真履职尽责,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用奋斗续写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精准施策
牵住产业“牛鼻子”
户外大雪纷飞,棚内热火朝天,公主岭市三里堡子村的小香葱又迎来采收季。
38岁返乡创业农民于德正在自家的温室大棚里忙碌着。在他的指挥下,村民们几个人一组,拔葱、除泥、捆葱、装袋……不一会儿,一捆捆整齐摆放的香葱便装上了车。
“刚刚已经发走了几车,预计有500袋、5000斤左右。现在装葱的袋子不够用了,我得赶紧去采购一批。”于德告诉记者,自己之前一直在外打工,后来选择返乡创业。现在手里有十多个大棚,年收入大约三四十万左右。
一棵棵碧绿的香葱,让当地农民群众迈上了“葱”满希望的致富路。2023年,三里堡子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3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0余万元。
产业要振兴,就得让发展路子更宽。
“棚膜基本上都建在屯子周围,想要扩大大棚规模就得往远一点的地方建设,短板就是缺水缺电。”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省政协派驻三里堡子村第一书记张弢积极沟通协调,经过包保单位、国家电网吉林省分公司和长春市公司多次实地踏查,采取“政企联合”的形式,投资639.5万元对棚膜园区进行电网改造升级。
电网改造的好消息传开后,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至少有15人返乡,新增棚膜185栋,总数达到1700余栋。“预计全村产值至少新增1500万,农户人均纯收入至少提高5000元。电网改造极大鼓舞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村里干事创业的氛围也越来越高涨。”张弢兴奋地说。
党建引领
同心浇灌“振兴花”
走进长春市农安县长安村脱贫户李丽萍的家中,院落干净整洁,屋内窗明几净,家具摆放整齐有序,61岁的她正坐在暖烘烘的炕上和驻村第一书记赵振华聊着家常。
“这几年家里净是好事!”李丽萍笑着说,“自己的4亩地包出去了,一年有7000多元的收入,村子里发展棚膜经济,每年分红还能拿到1100多元,去年装修了新房,日子越过越舒坦,这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村里的好干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是根本。
2019年,赵振华被省政协选派到长安村开始驻村工作。那时他就暗下决心,决不辜负组织信任,要建强村党组织战斗堡垒,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
长安村党支部不断加强支部班子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做好支部标准化建设,提升支部战斗力,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培训党务骨干、模范带头示范、吸收新鲜血液等方式,激发乡村振兴的组织动能,带动村民形成积极向上的互助型组织,党员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
在长安村党总支的不懈努力下,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画卷在这片土地上铺展开来——
棚膜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带动村民实现务工增收;因地制宜建设光伏发电项目,所得收入全部用于分红;平整的柏油马路、整齐划一的景观树和别有风味的徽派院墙让村里有了城市气息,全村实现了24小时城市供水,村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厚植优势
铺就百姓“幸福路”
眼下东北农村到了农闲“猫冬”时节。但在珲春市孟岭村,却是不一样的景象:果农们纷纷忙着在自家的仓库进行挑果、装箱、搬运……
孟岭村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边境村,地处珲春河与图们江交汇,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孟岭村苹果优秀的果品品质:个头适中,甜度高,口感脆,天然含硒。
“孟岭村苹果产业基础较好,我们要做的就是拓宽苹果销售渠道,进一步扩大产品的知名度。”2021年,由省政协选派的第一书记孙孟利驻村后,带领驻村工作队大力发展特色苹果种植、田园经济等产业,打造“苹果+旅游”村集体产业。同时,积极开发拓展少数民族边境村乡村旅游,开展春季“赏花节”、秋季“采摘节”,真正把苹果产业打造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
经过多方努力,2022年和2023年,每年协调帮扶资金将近1000万元,对孟岭村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进行了改造提升,修建柏油路9.1公里,修筑金属围栏8500米,修建排水沟2500米,安装路灯100套,设置垃圾桶70个,村屯绿化种植树苗1万余株。
“这几年村子发展这么好,幸福的日子一天一个样儿,多亏有了这些驻村干部。”孟岭村党支部书记姜东珍感激地说。
2023年10月,省政协派驻李小春、高明贤两名干部接过了孙孟利手中的“接力棒”,带着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继续书写孟岭村的振兴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