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景洋)近日,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研制的无人机载高光谱成像系统技术获得进展,实现图像和物质成分谱学信息融合获取,该技术应用于水质监测后,可在20分钟内完成50米宽、5公里长河道的实时高精度水质监测。
高光谱成像系统技术是一项新型信息数据技术,由无人机搭载高光谱相机,通过获取光谱波段对目标区域形成成像。与传统图像信息技术相比,高光谱成像具有波段多、波段窄、信息量大、精度高、图谱合一等特性,可用于水质检测、土壤盐碱化程度检测、土壤营养成分探测等方面研究。
高光谱成像系统技术的核心是高精度、高分辨率、高分光效率的高端分光器件。很长时间里,高端分光器件需要集成,核心技术难以破解,遥感数据多来自可见光设备获取。由于可见光依靠提供二维图像信息为主,所以,使用者无法全面获得遥感对象的全部特征信息。
为此,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先进光谱技术与应用团队进行研究,通过自主研发高端分光器件、运用完备实用的模型算法实现全技术链自主可控、产业化应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高级工程师许亮介绍,无人机载高光谱成像系统覆盖区域更大,飞行时间长,飞行范围广,通过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点列斑直径小于0.5像元,支持变更光谱范围为400至2500纳米,可根据检测需求更换物镜。
目前,无人机载高光谱成像系统技术已在福建、上海、江苏等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