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妙可蓝多奶酪成为吉林新名片”
上海妙可蓝多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柴琇
我是土生土长的吉林人,2001年在长春创办了广泽乳业,用一句“广泽牛奶,新鲜到家”,把广泽品牌打造成了吉林省牛奶第一品牌。
一直以来我有个梦想,在14亿人口的中国大市场,要做出一个全国性品牌。
2016年我们锁定“奶酪”赛道,十几个人,怀揣打造中国奶酪第一品牌的梦想,到上海二次创业。2022年,我们成功拿下了中国奶酪第一品牌的桂冠,今天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35%。
2022年,妙可蓝多入选《中国品牌500强》,品牌价值达到71亿元。
“昨天”的出发,为了“今天”更好地回归。
2月1日,我们和长春新区、九台区签订了协议,拟将长春打造为中国最大的“原制奶酪之都”。
这几年,我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发展和变化,感受到了营商环境优越,政风清朗,领导干部殷殷惜才,实干兴邦!从项目接洽到签约,到长春新区成立项目专班,效率之高,服务之全方位,令人感叹!
今天,在这里,我也想对各位企业家朋友、各大院校科研机构以及优秀大学生抛出橄榄枝。我们这次落户的原制奶酪项目,围绕该项目,可以衍生出很多奶酪周边项目。妙可蓝多,愿同社会各界合资合作,共创奶酪事业新篇章。
如果问这个产业在吉林省未来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我说,奶酪是千亿产值的大赛道,中国乳业的下半场,最具发展潜力的就是奶酪。我相信在吉林这片沃土上,妙可蓝多奶酪,可以同长影、一汽一样,成为吉林省的一张新名片,为家乡发展作一份贡献!
“向全国推荐大美吉林”
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李玉刚
“月是故乡明,心安是故乡。”把自身发展同家乡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回报家乡的哺育和培养,是每一个吉林人的自豪和责任!作为一名吉林培养的文艺工作者,故乡是眸中山水,是心中寄托。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刻着我的青春与回忆。出道18年来,我的艺术之根一直深深扎在吉林这片沃土之上。是吉林白山黑土的富饶让我长大成人,是这片故土的鲜活生活让我成才,滋养出我独特的艺术体系。近年来,吉林创新人才工作政策措施、服务机制,让更多的人才心向吉林、回归吉林、集聚吉林。
我在取得文艺工作成就的同时,也始终保留着对吉林的眷恋与热爱。每一次能够为推动家乡发展贡献力量,我都深感自豪。无论在哪儿,吉林永远是我的家,无论在哪儿演出,我永远是吉林人。吉林是一个人情味特别浓的地方,也是人才辈出的“吉地”。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将家乡之美展现给更多人,我们相信,越来越多人才的热爱和奉献,会带动更多的人被“黑土乡愁”感动,走进吉林这美丽的地方,探寻属于自己的吉林故事。
让世界知道吉林,让吉林省的大美山河与优秀品牌走向全国和世界,是众多吉林籍文艺工作者的共同梦想和追求。我也将继续在自己的文艺展示活动中,向全国推荐大美吉林,宣传吉林省的优质资源、优势产业与人才政策,并引导和呼吁更多吉林籍人才以“吉聚人才”为动力,以“为家乡代言”为使命,让更多的吉林人才为新时代吉林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振兴助力。
“家乡赋予我坚韧勇毅的‘吉林基因’”
吉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 宋轩
我的故事始于吉林——这片我深爱的土地,在这里我度过了我人生最初的20年。然而,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我身处何方,心中始终留有一个空缺,那是对家乡的思念,是对吉林的深情。
去年,我有幸参加了吉林省在深圳的招商引智座谈会,并作为吉林籍代表进行了发言。这次座谈会上,我深切感受到省委省政府对于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的坚定决心和睿智策略。吉林省的人才政策多次迭代,不仅注重人才引进,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给予了人才充分的尊重和便利。我听到了家乡的召唤,感受到了作为吉林人的自豪和责任。
站在时代潮流之上,家乡赋予我坚韧勇毅的“吉林基因”无时无刻都在激励着我做出更好的科研成果,服务本地产业,服务家乡,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社会和人民。
未来,我会和我的同事们共同努力,为吉林的全面振兴作出更大贡献:一是在省人才政策的强力支持下,进一步加大学院的人才引进力度,从海内外引进更多人工智能顶尖人才服务家乡建设;二是通过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家乡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的拔尖创新型人工智能人才,鼓励更多学生在吉林省就业和创业;三是致力于将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与地方产业需求相结合,为吉林省的新兴产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推动科研成果首先在吉林省落地转化;四是致力于赋能地方传统产业发展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帮助企业实现“智转数改”,加速家乡传统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转型蜕变在吉林
吉林瑞雅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梁稷中
我是吉林瑞雅的梁稷中,土生土长的吉林人,2014年创建了吉林省优信网络传媒有限公司,主营传统互联网广告业务。
2016年因业务发展需要公司迁址广州。近年来吉林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发展新电商产业的决心力度不断加大,使我感受到了家乡生机勃发的力量,遂于2019年将已初具规模的广州公司整体迁回吉林继续创业。2020年成为快手官方服务商,实现企业转型。
2021年,我省提出大力发展新电商等“六新”产业后,我深受鼓舞,搭建起第一个自营电商直播间,经过一年多的经营探索,于2022年成为快手全国第一家营养滋补产业带服务商,建设云仓,实现企业蜕变。
在省商务厅等部门的指导和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集团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完善服务模型,2023年公司自营电商带货营收5亿元以上,合作商家销售额超300亿元,实现业绩三年翻五倍,并于2023年升级成为吉林瑞雅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省委省政府把握新趋势,抢占新赛道,发展新经济,连续举办三届中国新电商大会,让业界认识吉林,让万千从业者走入了吉林。
我感受到了家乡强烈的人才意识,为响应省委“人才回归”号召,我们积极扩大人才引培,集团现有员工近700人,省内高校毕业生占比70%,服务商家与企业超3000家,60%为省内客户。
作为吉林省本土企业,我们以“深耕家乡沃土,建设大美吉林”为使命,将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力争2024年底实现千人规模集团公司,为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贡献微薄之力!
为吉林汽车产业贡献更大价值
东北工业集团中央研究院副院长 郑伟奇
大家好!我叫郑伟奇,来自东北工业集团,非常荣幸参加本次座谈会,十分感谢省委省政府对回乡人才的关心。
我是土生土长的吉林人,曾在北京求学十年,2016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后,几经辗转加入广州一家上市公司孵化的创业团队,开启创业旅程。
在此期间,虽忙碌充实,但在内心充盈的收获感下,总是泛起一丝乡愁,考虑能不能回到家乡发挥特长,为家乡作一份贡献。
关注到吉人回乡政策并且了解到很多“吉人”回到家乡创业就业再创佳绩后,“我要回到家乡、运用在外积累的经验为家乡做点事”的想法愈加坚定。
2022年初,我收到东北工业集团邀请后没有过多犹豫便回到家乡加入其中,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负责全新电动智能汽车零部件的孵化和研发工作。
入职以后,公司领导给平台、加担子,既关心又包容。经过我和团体近2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基本谋定了公司转型升级产品布局和技术发展路线;完成了线控制动、商用车自动变速以及特殊场景自动驾驶车辆的样机研发并获得了主流客户的认可;启动了电磁阀和传感器等基础元件的研发工作,预期将解决汽车产业上游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目前,东北工业集团已形成“大项目牵引、小项目集群”的科技创新格局,为公司建成创新型百亿企业奠定了基础。
未来,我们将结合东北工业集团企业特点和行业地位,策划孵化更多光电信息和新材料类等高技术附加值汽车零部件产品,为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实现吉林全面振兴贡献更大价值!
“世界再大也要回家”
光合加集团董事长 耿凯天
我是土生土长的90后长春人。2013年在外求学归来后,一直在北京创业投资,虽然身在他乡,但一直关注家乡的消息。
2022年大年初五,在吉林省驻京办的推荐下,我第一次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吉人回乡座谈会,在俊海书记热情洋溢讲话的感召下,毅然决定从北京回到吉林,创立光合加集团,寓意像植物做光合作用一样,围绕数字经济和特色农副产品进行深度布局。
目前,光合加集团已经在吉林省累计投资了近1.8亿元,创造了千余个就业岗位。其中光合加智慧食堂已经在吉林省数百所院校落地,延边州和长春市部分城区也实现全面落地,帮助政府监管部门投资建设改造基础设施,实现资金安全的监管和食品安全全流程溯源,保障省内数十万孩子就餐的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助力有关部门将校餐业务入统并提升了全流程满意度。在德惠市松花江镇投资千万收购老牌酒厂久久盈门,传承传统酿酒技术,将吉林纯粮酒工艺发扬推广。
今后,光合加集团将继续围绕延边州朝鲜族特色产品进行深度布局,今年将在延吉市投资建设占地6万平方米的朝鲜族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一期项目。我们还将投资赋能汪清县,建设汪清黑木耳产业园区,在全国各地设立数千个朝鲜族特色产品餐饮门店品牌,依托产业园区在省内建立数字清分平台“光合智农”。
世界再大也要回家。我愿意做好吉人回乡创业的排头兵,也愿做好北京—吉林创业联动的桥梁,带动更多的吉林校友回乡创业。
“让激光点亮农业丰收”
浙江长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明来
我是吉林省公主岭人,2019年创办长芯光电公司。近年来面向千亿级激光农业市场,聚焦主粮及设施农业增产,开发量产了系列激光农业装备及大数据系统。
前不久,我拟入职农大,准备在农高区筹备激光农业信息技术研究院并创立企业,全力开展激光农业技术研究、装备开发、产业推广。激光农业是利用激光的能量、信息等效应于农业,在作物育种强种、育苗育秧、生长补光、品质检测、除草杀虫、提质保鲜、节能减碳等领域有广泛前景。激光农业对实现冬季蔬菜自给、良种繁育、主粮增产以及我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实施具有重大意义,结合我省光电信息及农业产业发展特点,我准备做两件事。
一是建设激光农业高水平研发平台。整合物理、化学、光电、信息、机械、生物、农学多学科交叉融合,通过科技、人才、产业聚集融汇,打造集光电信息、生物技术、智慧农业于一身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及省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发展并申请激光农业国家实验室,打造国内首个激光农业世界级创新基地。
二是推动百亿级智能农业装备升级。与长春光机所、吉林农大、农科院、蔬菜院联合,在长春农高区建设激光农业照明装备产线、强种装备产线、激光育种工厂、激光植物工厂、大数据中心,快速提升赋能农业的高科技工业价值。
当前我省正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激光农业是智慧农业领先全国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和新的产业方向。我将全力以赴,带领团队将激光农业打造成我省农业新品牌,助力我省大农业、大数据和大装备产业实施,让激光点亮农业丰收!
“在长春把激光产业做大做强”
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 康福增
我是即将入职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的一名普通科技工作者。2003年,我来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自此,与我的第二故乡——长春,结下了不解之缘。2006年我硕士毕业后,辗转于上海、宁波等地从事光学设计工作,2011年人才引进至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受聘为研究员。至今,我已从事激光领域研究10余年。
激光领域知识、技术密集,需要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整合和庞大的产业规模支持。为保持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特别需要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因此,自2018年以来,我便与长春理工大学进行深度合作,开展强激光传输研究工作。
长春,作为中国光学事业的摇篮,具备完善的光学产业链;长春理工大学,作为“中国光学英才摇篮”,具有很强的研究基础和平台优势。兼具上述两点对该行业规模化发展尤为重要,这深深地吸引着我来到长春、来到长春理工大学,进一步把激光产业做大、做强。
在得知我的想法后,长春理工大学极力延揽,向我详细介绍了我省有关的人才政策,尤其是人才政策3.0版对于人才安家补贴、子女就学、配偶安置、创新创业方面的优抚政策,让我能后顾无忧地投身长春光电产业发展和学校光学人才培养中。我有决心,在来吉工作后,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为我省的经济社会建设和实现国家科技强国的目标贡献力量!
“利用‘吉人大厦’实现产业生态互助共赢”
浙江省金融人才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郭涛
我是吉林市人,2015年浙江省政府人才引进到杭州,牵头参与打造了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目前小镇管理资产从零做到了1.2万亿元,引进基金管理公司2000多家,每年利税接近40亿元,是浙江省金融人才聚集高地,也是浙江省通过人才聚集产业的成功案例。
为响应省委省政府鼓励吉人返乡创业和就业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吉林市选址筹建首个以吉林校友人才回归、企业家回归、大学生择吉就业创业为主要方向和服务对象的“吉人大厦”。该项目首期投资接近三个亿,一期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二期“吉人之家”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总共12.5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引入至少60家域外企业区域总部入驻,解决3000名吉林人才就业。
我们将利用“吉人大厦”企业服务大平台的资源优势,为回吉企业家和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关键产业资源对接,实现产业生态的互助共赢。
2023年我们推动长春市和杭州市基金小镇共同发起成立了“长杭基金产业联盟”,发起单位管理资产超过3000亿元。今年我们将与长春市财政局合作,设立“长杭长兴科创产业金融服务中心”,在浙吉对口合作背景下,切实做好项目引入吉林和资本赋能。
在省委省政府带领下,我们将与回乡的吉人一起把更新的理念和模式带回吉林,把更好的技术和业态引进吉林,把更多的资本和项目投到吉林,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助力吉林振兴发展。
扎根吉林 奋斗无悔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 周千寓
我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现在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并即将获得博士学位。曾获得吉林大学在校本科生最高荣誉“吉林大学十佳大学生”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在校博士生最高荣誉“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荣誉博士”等荣誉;近五年在本学科领域公认的国际顶级刊物和会议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篇;所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曾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琼海教授的高度评价。
我的研究方向是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相关成果已在商汤科技智能驾驶、腾讯科技人脸核身、宁德时代工业质检等需求场景应用。其应用价值主要在于:克服了视觉理解系统可以在不同天气、不同地域、不同路况的负迁移问题,助力汽车更安全可靠的智能驾驶;支撑腾讯健康码,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精细化监控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产线异常零部件形态,大幅提升安全检查水平。
绵绵黑土、汤汤松水,我生于吉林、长于吉林,这里既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也有我念兹在兹的母校。在外求学的这些年,每每在新闻上看到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欣欣向荣,我都由衷地感到骄傲与自豪。
作为一名吉人学子,我看到吉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系列人才政策和举措,看到吉林省多次成功举办吉人回乡“吉林省校友人才促进吉林振兴发展大会”等活动,这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决心与魄力令我备受鼓舞。我深信,扎根吉林这片沃土、热土绝不会让我们后悔,我也会持续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不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报记者杨悦、万双、邱国强、叶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