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0版:区域传真·长春

长春:粮食丰产大有担当

本报记者 王焕照

农业机械化助力粮食生产降本增效。

长春市粮食产量增、结构优、储备足。

长春全力推进玉米增产增收。

多元化种植兴起特色产业。

农机“提档”助力农业现代化加速。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长春沃野千里绘振兴画卷。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近年来,长春市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扩大黑土地保护实施范围,科学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奋力夺取粮食丰产丰收,助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以城为名,以农强市。长春连续多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粮食人均占有量、商品量、净调出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牢牢端稳的饭碗里盛满了“放心粮”,黑土地、大粮仓劲奏拔节之声,长春振兴发展的美好蓝图正走向现实。

稳面积 提单产

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

藏粮于种,攥紧粮食增产“金钥匙”产量上台阶。

突破250亿斤大关!2023年,农业大市长春再获粮食丰收,播种面积、产量、单产持续增加,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市播种面积、产量、单产保持持续增加,面积达到2379万亩,粮食产量达到254.91亿斤,突破250亿斤大关。

良地、良种、良技,2023年长春市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发挥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优势,推进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落实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打好重农强农惠农“组合拳”。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长春市去年粮食产量达到254.91亿斤,较上年的248.48亿斤,增幅2.59%,对全省的贡献率达3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过去一年,作为黄金玉米带、水稻带上的产粮大市,长春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春季底墒足、回暖快、透雨早,一次播种拿全苗;夏季强化农事指导、注重防灾减灾,确保粮食作物生长发育;秋季指导各地科学分类适时晚收,做到颗粒归仓……紧紧围绕“种好粮”这一目标,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粮食贡献绝不仅仅在数量上,长春的粮食更有质量。建良田、用好种、推良技、优农机……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全市扛稳“国之大者”重任在肩。

过去一年,全市积极落实国家和省里相关政策,制定出台地方扶持政策,出台了《长春市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积极推进种业振兴“五大行动”的实施、落地。公主岭市积极推进种业企业合作,加快公主岭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目前,先正达中国“三中心两基地”建设推进顺利;中国春玉米创新中心主体完工,区域种植基地已经建成;玉米种质资源库主体封顶,正在进行内部装修,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驻种业企业58家,完成总建设任务65%,已顺利通过国家中期验收。

通过联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聚焦黑土地保护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为全市黑土地保护提供智库支持;以推动粮食安全生产为主线,全力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智慧农业等五大体系建设,科学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和现代农业先进集成生产技术……截至2023年末,全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牵引玉米免耕播种机保有量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

长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50亿斤阶段性水平,被誉为“中国优质粳米之都”。所辖六个县(市、区)都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榆树市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公主岭市被誉为“中国玉米之乡”,德惠市被誉为“中国优质小町米之乡”……

在长春,沃野良田好“丰”景,“增产”已成为重要关键词,牢牢端稳的饭碗里盛满了“放心粮”。

护黑土 建良田

守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藏粮于地,“有劲儿”的土地更能端牢“饭碗”。

用秸秆给土壤做“棉被”,让耕地更“有劲儿”。过去一年,长春市结合黑土面积广、秸秆产量大的实际,创新推出以“秸秆覆盖还田+精准条带耕作+苗期深松施肥”为主要技术要点的保护性耕作“长春模式”,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1140万亩,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任务面积,占适宜耕地的70%以上,为养好地、种好粮打下坚实基础。

眼下,千里沃野步入休耕时间,皑皑白雪包裹着农田,成片的秸秆藏在田间……这也是长春市多年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标志性特点,已成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保护黑土地的耕作技术,实施面积连续三年保持在千万亩以上,并将其列入全市首选和主推的农业生产重大技术,榆树、农安、公主岭等地都跨进了全省保护性耕作整县推进行列,具有减少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保墒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优势。

“2023年我们耕种的6000亩玉米,不仅全部实行保护性耕作,还将配套的‘精准条耕’技术进行了升级……”榆树市八号镇大岗村的晨辉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已是第11个年头,合作社每年都会根据当地的土壤情况,对技术进行优化调整。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保护性耕作绝不是秸秆还田那么简单,要先用条耕机整地,再进行免耕播种,还要配合苗期深松施肥……现在地里的蚯蚓更多了,化肥用量更少了,耕地更有劲儿了。

只有技术不断“翻新”,才能更好地保护黑土地。近年来,长春市坚决落实藏粮于技。肥黑土、推良法、防病害,重大粮食增产技术集成应用增产效果显著,打开了黑土地上的健康“密码”——

突出科技支撑,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长春市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签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合作协议,落实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农机装备开发、技术推广“四大技术体系”,示范秸秆还田保育型耕作、粮豆轮作、秸秆覆盖度遥感反演等19项关键技术。合作推进农安县1个万亩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各县(市、区)17个千亩核心辐射示范区建设,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纳入中科院首批1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组序列。组建黑土地保护专家委员会,聘请中国科学院、省农科院、吉大、吉林农大等22位知名专家,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智库支持。

落实“百千万”引领示范行动,选定6个科技示范基地、21个示范镇、18个示范社会化服务组织、239个示范样板村、1968个示范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推广示范玉米秸秆条带还田保护性耕作、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地力保育等技术模式,让新技术新模式加速转化应用,用科技的力量强力驱动黑土地保护。

强化试点示范,集成推广先进技术。将全市黑土地区域保护总体空间格局确定为提质增肥区、半干旱改良区、水土保持区三大区域,针对各区域存在突出问题,结合区域自然与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开展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扩大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范围,推广面积由每年30万亩发展到1140万亩;免耕播种机由不足100台发展到超过1.5万台,辖区内粮食主产县全部跨入保护性耕作整体推进县行列。

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轮作、深松整地、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连年试点推广,先进农艺农机技术基本实现对黑土区的全覆盖。

在黑土地保护上久久为功、持续发力,长春市着力破解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依托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等实施“深翻+增施有机肥”保护措施361万亩,推广黑土地保护“十大模式”超过840万亩,每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000万亩以上,稳步扩大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推广面积,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长春贡献。

数字化 高科技

高标准农田为粮食增产赋能

藏粮于技,科技“外挂”助推现代农业城建设加速。

在长春,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连片的高标准农田,解锁了黑土地上的丰产“密码”。截至2023年底,长春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1068.21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39.2%,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48.23%。现在,集中连片、沟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已成为长春市落实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的重要抓手。

在农安县巴吉垒镇洼中高村,新建的高标准农田里排水沟沟底垫上了石块,沟旁还铺设生态连锁板块。村干部表示,农田排水沟渠旱季可存水灌溉,雨季可防洪排涝,极大提高了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农田项目建设。作为黑土地保护重要的工程化手段,长春市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专班”,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统筹谋划农田建设内容,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工程化试点建设取得新突破。

2023年,长春市在省内率先启动1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工程化试点建设,探索“政府主导、示范引领、企业实施、市场运作”模式,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土壤改良等先进技术在建设中加快普及应用,示范引领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方向,逐步完善农田建设新模式,加快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域集中连片、质量提升,打造“智慧高产型”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发生在双阳区齐家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新变化同样让人欣喜:开展方田化和灌排设施建设工程,田间小路变作硬化路,实施全程机械化作业,2万亩粮田成了良田……

“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现在地打粮多了,也变得好种了,托管、流转心里都有底!”齐家镇长泡村村民王海波说。如今,长春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已迈入千万亩大关,依托“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信息平台”,长春市强化农田建设项目信息化精准管理,对已建成项目区块全部上图入库,实现立项、实施、验收等各阶段的精准监管。

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九台区龙嘉街道红光村共投入资金2000万元,完成田间水利配套工程,水稻种植实现统一育苗、整地、播种、管理,并推广水稻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病虫害、稻田养鸭等技术。通过实行机械化生产、标准化作业、规模化经营,水稻机插率提高到98%,机收率提高到95%,水稻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8%。

“现在,我们的水稻种植已经实现规模化、规范化、高效化生产。”谈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变化,红光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水稻的质量和产量都大幅提高,与普通稻田相比,每公顷高标准农田地能多收入6000多元钱呢。”他们将继续建设好高标准农田,通过智慧农业平台提高水稻种植的科技含量,并推动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一座现代农业主题公园。

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部署要求,高位统筹推进,强化指标争取,狠抓项目实施,开展试点示范,加快实现田间生产“一张网”管理、“一站式”办公、“全景式”应用,一块块精心打造的高标准农田正在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变革。

争率先,站排头,创佳绩。大农业是新时代长春全面振兴的优势和基础,谋划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全面加快乡村振兴,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长春必定不负使命担当。

朝霞漫新峰,号角已催征。2024年,长春将继续书写建设农业强市的炫彩华章,为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作出长春贡献。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