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1版:头版新闻

吉地过年 吉祥如意

——聚焦科研工作者、医护人员的“别样春节”

为了大地的丰收

本报记者 王丹

甲辰龙年,到处洋溢着欢度春节的喜庆气氛。2月11日,大年初二,上午9时,记者如约来到吉林省农科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推开组织培养室的门,一股暖意扑面而来,架子上一排排培养皿里长满了绿苗,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郭东全拿起一个个培养皿,轻轻弹掉盖上的水珠,认真观察着每一株幼苗。

看到记者对这些绿苗感兴趣,郭东全笑着说,培养皿里面的组培苗是大豆苗,它们都是生活在无菌的环境里,每天都有工作人员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并随时将符合条件的幼苗换到新的培养瓶中。

“等到培养瓶中的植株长出根后,就会把他们移栽到盆中继续生长。”郭东全说,“这些说起来简单,一粒大豆种子从开始处理到长成植株移栽到盆中,要经过四五个月的时间。”

“春节前,我们刚改建了两个人工气候室,经过10多天的不断调试,现在已经可以正常使用了。”来到人工气候室,郭东全难掩心中的喜悦,“过去,实验楼的温室条件不是太好,工作人员几个月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幼苗经常半路‘夭折’,很是让人心疼。现在人工气候室能模拟自然界的温度、湿度、光照等适合植物生产的气象条件,大大提高了大豆植株的成活率。”

生物育种工作单调、枯燥,重复且琐碎,但郭东全却乐在其中。他检查完棚顶加湿器出气孔后,随手将一根坏掉的灯管换好,又开始对植株进行浇水、打药等日常管理工作。

“干这一行,我们都是把一年当作两年用。”郭东全说,“目前,研究所还承担了多个国家生物育种重大专项。”因此这个春节,他们团队都放弃了休息,以确保试验材料的正常生长,保障国家和省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

“家人安好,大地粮食丰收,对我们农业人来说,又何尝不是过年呢!”郭东全说。


守护平安年

本报记者 毕雪

“我家人快不行了!麻烦找大夫快来给看看!”

2月9日,除夕,15时1分,一名女子慌慌张张地跑进吉林省人民医院门诊,带着哭腔大声地向导诊护士求助。

导诊台3名护士闻讯,一边通知急诊抢救室做好准备,一边推着急救平车跑到医院大门口去接患者。护士沈红娟发现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动脉触及不到,情况危急。她毫不犹豫地跳上急救平车开始为患者做心肺复苏,其他人则合力快速将患者推向急诊抢救室。

15时4分,患者进入急诊抢救室。此前接到通知的急诊医学中心副主任胡轶虹已组织好抢救小组在此等待。大家立即各司其职,全力以赴。两分钟后,第一份心电图显示,患者为急性心梗,医护人员根据其病情继续对症抢救。15时38分,患者病情终于稳定,转入EICU进一步治疗。

此时,所有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虽然是除夕,但对于这群医护人员来说,这只是他们日常工作中普普通通的一天。胡轶虹说: “假期对我们而言,跟平时没什么两样,甚至会更加忙碌。可能别人在吃团圆饭时,我们正在抢救患者,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2月10日,大年初一,凌晨2时55分,伴着一阵急促的救护车鸣笛声,吉大一院急诊抢救室送来了一名39岁的男子。该男子意识不清,双侧瞳孔不等大,情况危急。

神经内科医生郭炜彤接诊后,马上为患者查体,并询问既往病史,疑似二次脑出血,她立即联系CT室和神经外科医生会诊,同时组织急诊医护人员进行抢救。

连接心电监护、开放气道、建立静脉通路、CT扫描……急诊护士王英才配合郭炜彤在抢救室为患者做各种详细检查。CT回报显示,患者为脑出血破入脑室,随时有生命危险。而就在这时,患者病情突然恶化,意识丧失、呼吸停止,二人立即实施紧急救治,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并为患者做心肺复苏,同时给药、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辅助呼吸……抢救过程忙而有序。半小时后,患者情况逐渐稳定,转入神经外科进一步治疗。

这时,急诊又来了一位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王英才立即转身投入到新一轮的忙碌中。大学毕业就进入急诊的王英才,如今已在急诊工作11年,早已适应了这种接诊量大、每天忙不停的快节奏。对他来说,春节期间坚守岗位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和责任。他说:“‘小家’随时都能聚,‘大家’健康团圆才最重要!每次看到患者被抢救过来,我都特别有成就感,再累都值得!”

4时许,当记者离开急诊时,医院院子里又响起了救护车的鸣笛声……

对大多数人来说,春节是一场不远千里的团圆;而对于全省的医护人员来说,春节却和平时一样,虽然家近在咫尺,但他们却选择坚守岗位,救死扶伤,只为守护万家平安。


龙年宝宝第一啼

本报记者 张鹤

人间烟火,最是春节。

“哇哇哇……”2月10日,农历大年初一,凌晨1时43分,伴随着一声声清脆响亮的啼哭,浙大妇院吉林医院(长春市妇产医院)的产房里迎来了龙年第一个自然分娩的“龙宝宝”。

擦拭、断脐、为婴儿填写资料卡片、为产妇做最后的处置……分娩室内,忙碌中充满着喜庆。这个“龙宝宝”是名体重3590克的女婴,白白胖胖,非常健康可爱,医护人员还为其包上了医院精心准备的小红被,戴上了可爱的小红帽。

家属们也在门外翘首期盼,当宝妈、宝宝相继被推出分娩室,一家人簇拥在一起,充满了温馨幸福的气息。“大家都在过年,医护人员却在坚守岗位,太辛苦了,感谢他们!”产妇的爱人激动地说。

新春佳节,千家万户或正围坐叙旧,或正走亲访友,浙大妇院吉林医院(长春市妇产医院)的医生却在交班、查房、讨论病例,查看分娩期产妇的开指状态、产褥期产妇的恢复情况;护士们则忙着给孕产妇配药、输液、指导母乳喂养、给新生儿洗澡……对于他们而言,这个春节,一切都和平日没有什么两样。

除了分娩中心的9名医护人员外,除夕夜,产科、新生儿科、手术室等近150名工作人员也在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

“我见证了第一个‘龙宝宝’的降生。虽然不能回家团聚,但是看到准妈妈期待的眼神,听到宝宝的第一声啼哭,自己也觉得幸福满满。”接产医生张影慧已从事这份工作近20年,她表示,春节值班已经是家常便饭了,看着产妇和家人见到孩子出生那一刻的喜悦,自己打心眼里开心。

春节期间的守护,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也是一种特别的过年方式,他们的每一份奉献与付出,代表着母婴安全又多了一份保障。


最幸福的追“星”人

本报记者 王丹

2月10日,大年初一,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卫星运管研究室一如往常,大家各自忙碌着。

在研究室最显眼的位置,三个大屏幕上不停闪烁着系统监控的各项数据,焦洋紧盯着电脑屏幕和监控画面,时刻关注着在太空运行的“宝贝疙瘩”。

在焦洋的心中,卫星运管研究室就像家一样,今年是他工作的第八个年头,几乎每个春节都是在工作岗位度过。焦洋说,为了卫星及数据的安全,卫星运管研究室的工作人员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有人值守,春节期间也有8个人轮流值班。

“习惯了这种紧张又充实的工作节奏,虽然春节不能休息,但家人都特别理解、支持我这个追‘星’人。”谈起自己热爱的航天事业,焦洋自豪地说,他的工作主要负责卫星遥测值班、任务规划、成像测试以及异常处置等工作。这里最吸引他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取得技术的进步,并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成就感。

在外人眼里,卫星运管研究室的工作人员,每天只是盯着冷冰冰的屏幕,枯燥、单调。但在孙冰的眼里,浩渺的星空中,有她追求的美丽弧段。

今年春节,孙冰也跟往年一样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她主要工作是负责全球一张图项目的卫星调度管理、全国多期数据采集以及其他编程项目的保障等工作。

“没能和家人团聚有点遗憾,但越是这种时候,我越要坚守岗位,站好这班岗。”孙冰说,在长光卫星工作最开心的就是她的每一个创新想法都能被重视,每一个细小的改进都有实施的机会。公司对员工劳动成果的尊重和肯定,让她们这些年轻人成为“主角”的同时,更加增强了责任感、荣誉感和获得感。2023年,孙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不断创新,获得了1项发明专利授权。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谈起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长光卫星的长足进步,几位在采访前声称自己嘴笨、“怕说不好”的年轻人,开始如数家珍地向记者讲述。他们眼中有热爱、有星光。

采访结束,记者走出长光卫星大院时,已是华灯初上。身后,那些最幸福的追“星”人,仍然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