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举旗定向,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上升到极端重要的战略位置,着力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并阐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我们必须用好“两个结合”这一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不断增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奋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涵养民族精神力量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华文明奔涌向前,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之中,是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内生性力量,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塑造了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在世界舞台上,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基础,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断增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展现恢弘气象。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离开精神文明进步的单一物质文明发展,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准确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坚定落实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涵养民族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它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只有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才能更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涵养民族精神力量,以真理之光照亮奋斗之路,以复兴之志凝聚磅礴之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拥有强大真理力量。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恢弘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两个结合”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帮助我们真正理解了中国道路,指引着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中华文明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我们必须驰而不息地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资源,不断提升文化自信,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文化赋能。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坚定文化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归根到底指向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更幸福的生存样态,具有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性,必须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更好地构筑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滋养。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时代价值,汇聚全民族力量,激发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要拓宽文化传播途径,应用数字化、科技化手段实现传播方式创新、传播效能提升,巩固文化主体性,夯实文化自信之基,不断增强中华文明凝聚力,激励干部群众在新征程上昂首阔步、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