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0版:理论评论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供给

刘西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三农”工作,必须夯实人才基石。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人才的聚集地,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强化乡村振兴人才供给,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人才保证。

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要加深对这一重大战略的理解,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明确思路,深化认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切实把工作做好,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增强系统观念,全面认识、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五个振兴”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五个振兴”高度协同、扎实推进。全国粮食连年丰产,各类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涌现出许许多多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乡村人才队伍更加实用、管用、好用,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工作成绩显著,乡村新貌昂扬向上、有目共睹,农业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乡村更加美丽宜居,乡村治理质效持续提升,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要严格贯彻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提升乡村振兴实效,科学把握理念方法,找准工作有效途径,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在重点任务上攻坚克难,在重点领域改革突破,以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抓好人才培育,不断强化乡村振兴人才供给,扎扎实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实。

不断调整、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性任务,培养人才不仅要符合当下的用人需求,还要考虑发展规律与趋势,作出清晰且定位准确的培养目标。广大高校应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根据自身现有的能力与发展情况,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及“五个振兴”用人需求,引导和帮助相关专业学生设计出契合实际的职业规划、发展图景。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普遍性的同时也具有特异性。普遍性是指各个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的时候都要以社会基本需求为首要考量;特异性是指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在考虑人才主体差异化价值时,引领和指导学生开展对特殊领域需求的探索。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一成不变,要紧跟时代脚步,适时调整,不断完善,持续更新,形成更契合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求的人才培育模式。

坚持分类培养,因地制宜。强化乡村振兴人才供给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科学化、专业化的视角对乡村振兴所需人才进行分类。高校要重视调查研究,到乡村一线进行走访了解,搜集用人需求信息,通过将相关信息数字化、信息化、共享化,形成人才培养需求清单和信息库。发挥高校专业化人才培养优势,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问题精准处理,可以采用工作试点、实践样本等方式,对具体的有代表性的村镇进行跟踪研究,使问题处理更及时、更高效,也方便其他村镇借鉴参考。在这一过程中,精细化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使用。

加强校村联合,校地联动。乡村振兴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只有深化高校、地方联动配合,才能达到人才培养和供给预期目标。要强化共建,推动高校根据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在高校系统性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知识帮扶,对乡村现有的基层人员提供专业技能知识的培训。要激励校地精准合作,创造更多实践教学机会,搭建平台,组织开展多方面合作,增加人才的实践锻炼机会,提高实践意识和能力,切实为乡村振兴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水平的高素质人才。

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要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有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健全相关制度机制,构建相应的人才培育模式,在教师科研团队建设和课题开展中,着重吸纳在校生参与,使其在校期间就有机会对乡村振兴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度研究。高校要积极建立专门的乡村振兴研创型队伍,主动承接各类科研、实践类项目,精准引导各领域专家学者深入到各个层面、领域提供专业服务,进行信息交流,不断总结经验,提升广大教师教研水平和带领学生在创新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拓宽农业传统学科专业边界,加大涉农专业招生力度,加快培养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