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理论

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祭学明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重点在打造知农爱农新型人才队伍。农科高校作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重要作用,切实将乡村振兴战略引入思政教育中,并结合农业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强化理论阐释、思想引领、实践指导,鼓励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下得去、专业强、留得住的新型农科人才,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发挥思政课程铸魂育人作用,培养“下得去”的新型农科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农科高校要不忘育人初心,牢记服务“三农”使命,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充分发挥其铸魂育人作用,在青年学生内心播下“爱党、爱国、爱农”的种子,着力培养青年学生的“三农”情感,持续引导学生立志回馈农业、建设农村、感恩农民。要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实践要求等内容深度融入思政课程,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是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引导学生自觉与时代同频,主动投身乡村振兴,到乡村广阔天地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要创新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摒弃单纯依赖课本的纯理论灌输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手段,积极引入乡村振兴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鲜活人物事迹和具有代表性的动人故事,以此持续提升思政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和针对性,帮助大学生明白乡村振兴离不开青年人才,毕业后选择把乡村振兴作为自己的职业正当其时、使命光荣。思政课教师要着力做好思想引领的大文章,做青年学生提高认识、开阔眼界的筑梦人,在学生面临人生抉择的重要时刻,科学引导其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参与“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特岗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在“三农”一线就业择业或走进农村开展自主创业实践,让有学识、有干劲、有情怀的青年学生们,登上乡村大舞台,释放火热激情,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强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功能,培养“专业强”的新型农科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些重要论述为高校在新时代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指明了方向。农科院校应在新农科建设和农林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开展以农业特色文化素质教育为重要内容的课程思政建设,全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新格局,更好实现课程思政的价值追求。秉持“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科学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将思政内容贯穿于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授课计划、培养方案、教案设计等各个方面,以课程规划制定促进思政体系建设,持续赋予课程思政以新的时代意义。引导和鼓励专业课教师深入学习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全面了解乡村发展变化,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实践,并从中汲取教学灵感,将乡村振兴战略和专业学习的关系讲清、讲透、讲活,避免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的发生。着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全面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科人才,继而更好地用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浇灌”乡村沃土。

增强实践育人质效,培养“留得住”的新型农科人才。实践出真知,磨砺造英才。实践育人作为我们党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是农林教育、农科人才培养所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引。农科高校应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充分利用好课堂与农田两个关键阵地,不断探索实践育人有效途径,持续强化实践主题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构建二者有效衔接机制,实现高质量育人。积极搭建校内校外“田野课堂”,广泛开发实践教育平台,通过建设校内外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把实践需求、实践机遇、理论学习成果引入其中,在提升学生农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农耕劳动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等认同,引导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要坚持学习和实践相统一,立足新时代乡村发展需要和农民致富需求,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和专业差异,开展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多样化实践活动,如城乡文化交流、科技扶农助农、创新创业帮扶等,增进学生对我国农村农业情况的了解。要加强学生与农民之间的双向联系,通过“科技小院”“支农热线”等形式推动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传播农科知识;通过“丰收节”“头雁培训工程”等活动让农民走进学校、走近学生,同学生交流农业经验,分享农村生活,推动构建农民与学生之间的长期定向交流与定点帮扶机制,有效打通农科学习研究与农业生产耕种之间的通道,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在乡村学有所用、劳有所得、做有所成,不断厚植热爱乡土、服务桑梓、报效国家的意识和情怀。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