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三十七载的坚守

——记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于晓华

本报记者 韩玉红

三尺讲台、四季耕耘,于晓华在村小的教室里,一守就是37年。

1963年出生的于晓华是吉林市昌邑区左家星火小学校退休教师,三十七载光阴,他翻山过河,不顾泥泞,家访、劝说,挽回辍学学子。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1986年,刚大学毕业的于晓华被分配到永吉十四中。工作第二年他得知,当时的永吉县河湾子镇石家村小学急缺一名班主任,自小在农村长大的他,深知农村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为了让农村孩子也能“上好学”,于晓华义无反顾放弃了县城工作,来到石家村小学担任班主任。

“住宿条件差,硬件设备差,学生基础差。”这是于晓华对乡村学校最初的印象。面对巨大的心理落差,于晓华也曾动摇过。“有一次我生病了,但还是坚持上课。孩子们知道后就从家给我拿药、拿水果,放在讲台旁边,还让我请假休息一下。”孩子们这些暖心举动,深深地感动着于晓华,让他毅然选择坚持下去。

1993年开始,他多次响应组织号召,先后在梨树村小学、左家星火小学担任班主任。2008年5月8日,于晓华家中起火,失去了他的全部家当。他回家安顿好父母后,就回到了课堂,没请一天假。2013年,他被初诊为结肠癌晚期,做了造瘘手术。术后他第一时间回到学校,带着腹部20多厘米长的刀口和造瘘袋站在讲台上继续坚持。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将第二次剖腹手术选在了寒假,出院后的除夕坚持来到学校值班。

家访,是于晓华的必修课之一。特别是在石家村和梨树村教学时,两个村都是贫困村,居民散居在方圆几十里的山沟里,道路崎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孩子在五六年级时辍学的情况非常多。为了不落下一个孩子,于晓华早出晚归做家访,村里的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2021年冬天,班里一个叫张弛洋的孩子因父母离异成了留守儿童,和奶奶相依为命的他产生了厌学情绪。于晓华得知后,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到他家中看望。家访那天,刚下过雪的山路又湿又滑,骑行十分困难,于晓华冒着严寒,在雪地里艰难地推着自行车行走了20多里才到孩子家,孩子和奶奶都十分感动,孩子也重拾了好好念书的信心。

于晓华深知,选择了当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和坚守。他愧对过生病的父母,食言过考学的孩子,把更多的时间给予了自己的学生,献给了他热爱并为之奉献一生的教育事业。

多年来,令于晓华最骄傲的事情就是看到学生成才,取得各种荣誉。于晓华说:“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教课。我要为乡村教育尽我自己的一份力。”

2023年9月退休那天,于晓华热泪盈眶地说:“虽然退休了,但今后只要组织需要我,我还会义无反顾到一线去教课。我要用热情和激情,为乡村教育尽我自己的一份力!”用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寒来暑往37年,岁月染白了于晓华的双鬓,于晓华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为无数孩子点亮希望和梦想。于晓华获评2022年第四季度“吉林好人”,近日荣登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