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G6路、K306路公交车穿上“大花袄”;解放J7卡车穿上“大花衣服”新装亮相……
一段时间以来,“东北大花”强势“出圈”。
“土”到极致的“东北大花”,是文化交融发展的代表。
从历史上说,东北大花布的出身并不土,它来自时尚之都上海。资料显示,1952年,上海华东纺管局号召设计师发掘大众喜闻乐见的花纹图样,其间,上海设计师陈克白设计了“牡丹凤凰”,就是后来大家熟悉的“东北大花布”经典图案。
从生产上看,东北大花布的流行,是现代纺织业与传统文化互动发展的结果。民俗专家告诉记者,东北地区历史上曾受到清朝时期审美偏好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又受到前苏联花布的影响,文化的交融促成了“东北大花”如今的时尚地位。
从地理上讲,东北地区平原多、冬季漫长。皑皑白雪和一望无际,使颜色鲜艳的服装更容易被关注、被帮助,这是人们的生存智慧。具有地域特色的审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旧时东北流行的鲜艳颜色家具也与之有关,东北大花布在当时的流行也延续了这一审美。
在“北欧风”等低饱和度色彩受到欢迎的今天,“东北大花”的走红带有几分网友的戏谑和调侃。不过,有关“花”的故事,其实很长、很高级。
中国人对“花”的喜爱源远流长。资料显示,华,初文见于西周金文,其古字形像花朵,本义指草木的花。《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苕之华,其叶青青”中的“华”,都作花解。考古学家苏秉琦曾提出: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即华夏民族)得名的由来。距今6000年至4800年前的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有花瓣纹饰,202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主视觉图的灵感,也正是源于这一意象。由此可见,“东北大花”的走红,有着深厚的地理历史源流,更是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