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三农

扎根黑土地 攻坚“玉米螟”

本报讯(杜鹃 记者毕玮琳)“我选择回到家乡从事农作物病虫害研究有两个原因:一是我省是重要商品粮基地,能够充分发挥我所学专业,二是我非常了解省农科院的农作物病害防治研究工作。”说这番话的“三农”工作者名叫张正坤,出生在公主岭市一个农村家庭。

16年前,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后,他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留在福建沿海地区,二是回到家乡工作。他毅然选择了后者。

省农业科学院的赤眼蜂、白僵菌和公主岭霉素等生物防治产品和技术研究应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但也存在着成本高、防治技术效率低等短板。

从上世纪60年代起,省农科院老一代植保科学家王承纶、徐庆丰等陆续开始利用赤眼蜂、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等昆虫。谈到如何进行协同增效防治,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正坤告诉记者,他和同事收集了来自俄罗斯、法国、哈萨克斯坦和国内12个省市的取自不同寄主的白僵菌全基因组序列,开展赤眼蜂与玉米螟的协同增效,并开发载菌赤眼蜂等产品,达到“1+1>2”的效果。每年7月开始,他们在害虫发生期,利用无人植保机在空中投放银灰色“小弹丸”,围歼玉米螟。目前,这项“以虫治虫”成果已扩展到内蒙古、河南等地。从2018年到2023年,应用面积达到1500万亩。

近年来,在我省人才政策和省农科院创新人才工程等多重政策吸引下,包括张正坤在内的很多科技人才选择回到吉林,扎根黑土地,服务“三农”。张正坤说:“我回来的时候,省农科院为我提供科研经费,并解决了住房问题,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参加工作以来,张正坤以第一完成人身份研究的“鳞翅目害虫生物防治的协同增效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此外,他先后主持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并且获得了“吉林省D类人才”称号。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