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专刊

孟庆伟:着眼全局,勇闯“镍”海的创新达人

本报记者 徐晓丽 刘海东

郊外的清晨,山林幽静,空气清新,一条从城市通往远山的公路蜿蜒而漫长。这是孟庆伟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

自2000年孟庆伟来到吉林吉恩镍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至今已经过去了23个年头。这期间,他从生产现场到实验室,再到技术中心,经历了多个不同工种的历练,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企业的科研骨干、技术中心主任,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创新技术,带领团队为企业的降本增效贡献力量。

1999年孟庆伟大学毕业,2000年通过招聘进入了现在的企业——吉林吉恩镍业股份有限公司,他接触的第一个项目便是万吨硫酸镍项目。作为一名实习生,他跟随师傅深入生产现场,从零学起,参加了工艺图纸及工艺管线的审核,设备的安装调试以及试生产等工作。整个流程下来,他对生产工艺的了解逐渐深入,被安排在技术科工作。

一年后,企业上线羰基金属项目,他随即调入项目组,从事羰基金属小试、中试及产业化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在此期间,他先后被派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钢铁研究总院等科研院所学习,对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科研最终的目的是要服务于生产。在专家身上,我看到了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这些让我受益匪浅。”孟庆伟说,作为企业科研工作者,通过技术工艺改进,达到效益最大化就是最终目的。

而羰基金属项目中羰基镍粉的生产,可以视为孟庆伟科研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据孟庆伟回忆,当时公司引进了加拿大一家研究公司的常压法羰基镍粉制备技术,该技术转化后,由于原料变化,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团队立刻对工艺进行创新改进,经过2年的试验探索,终于攻克难题,使企业羰基镍粉产品得以正常生产。该项目的生产技术不仅申请了发明专利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还获得吉林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000万元资金支持以及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孟庆伟说,在羰基金属生产领域,国外的许多技术对国内是封锁的状态,技术引进后多数情况下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试验,进行工艺改进,以提高企业现有生产系统的适用性。

在试验中,孟庆伟和团队更多的体会是艰辛,有时为了得出一个实验结果,团队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以上,孟庆伟有一次更是一个月都没有回家。“许多研究在实验阶段很理想,但放大了就会因为各种因素影响转化,这对团队来讲是个极大的考验。”尽管如此,团队始终没有放弃,他们坚信,努力加上坚持就一定会有结果。

2010年,应企业发展需要,孟庆伟调入技术中心。在这里,他与大家并肩作战,在生产和工艺的技术创新上取得了多项研发成果。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废旧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处理进入了孟庆伟的视野。“公司主要通过购买废旧动力电池正极原料,回收里面的钴、镍、锂等有价金属,一方面满足公司本身的生产原料需求,另一方面也为环保事业作出贡献。” 孟庆伟介绍,他带领团队,成功开发出废旧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回收有价金属的新工艺。为此,公司还投资了1000万元进行了成果转化,建立了一个中试厂,不到两年就收回了投资。未来,团队还将持续改进工艺,进一步探索和发挥这一领域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价值和作用。

在技术中心的10多年时间里,孟庆伟带领团队一路披荆斩棘,完成技术攻关8项,组织技术研发40余项,产业化成果转化8项,在提升产品产量、品质以及新产品、新工艺研发等方面为公司作出了突出贡献,累计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

孟庆伟说,创新永无止境,未来的日子,他将带领团队一起将科研工作进行到底,持续创新,为企业降本增效作出更多贡献。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