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专刊

刘景圣:孜孜以求,做现代玉米加工产业耕耘者

本报记者 徐晓丽 邹菲

“民以食为天。”在新时代下,通过科技赋能,让加工食品更营养、更安全,是许多从事食品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目标。

在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有这样一位从事科研教学37年,仍依旧热情不减的科技工作者——刘景圣,他是吉林农业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玉米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集成科研基地负责人、国家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兼岗位科学家,2023年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多年来,他瞄准国家粮食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玉米采后保质减损和食用品质提升,以及玉米主食化、功能化、高值化和工程化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到刘景圣与农学、食品加工的缘分,要从他的青年时代说起。

“我出生在吉林省集安市的农村,一个风景秀美却十分贫困的地方。在那个时代,努力学习离开农村是每个农村孩子和家长的理想。我求学期间吃了很多苦,但高考报志愿时,依旧选择了喜爱的农学专业。”谈起求学经历,刘景圣感慨万千。他说,爱上农业主要原因是兴趣使然,觉得有所作为。“中国农业必须要发展、发达才行,这就要靠人、靠技术。另一个原因是,这么大一个国家,老百姓想要生活得好,首先得吃得好,那就得把农产品加工做好,才能更有营养、更健康。”

怀着这样的信念,从1987年大学毕业到现在,刘景圣在农业科研领域一干就是37年。围绕玉米精深加工,他先后主持承担了吉林省省长基金“玉米淀粉生产结晶麦芽糖及其糖醇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专项、国家“863”计划“玉米绿色供应链关键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制”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玉米主食工业化及产业化示范”重点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团队2019年被评为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多年来,刘景圣团队本着对科研工作的执着追求,在玉米主食化及品质提升研究、玉米深加工功能性产品开发、玉米产品的生物转化,以及玉米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四个方向研究上,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每个方向都获得过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玉米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在2019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截至目前,刘景圣团队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26项,突破了原粮微波辅助热风干燥、场辅助生物修饰、多级变温质构重组、乳酸菌与酵母协同发酵、全营养组配和协同增效、功能性糖(醇)制备、副产物高效生物转化等关键技术37项,研发核心装备16台(套),创制新产品65个,解决了玉米采后损失大、难以主食化、高附加值产品少等瓶颈问题,成果整体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刘景圣带领团队建成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平台9个。在中粮集团等32家企业转化科技成果36项,建成生产线14条,创经济效益122亿元。

“吉林省农业发展前景一定会很辉煌,但过程也一定是艰辛的。”在谈到吉林省农业未来发展前景时,刘景圣教授这样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吉林,提出吉林省要当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吉林省是玉米杂粮生产大省,食品也是朝阳产业,是吉林省大力支持和发展的重要产业。对于未来我充满希望,现在虽然面临困难,但是方向很明确。玉米产业要立足育种、通过稳产高产和提高原粮品质来促进产业发展,而粮食产后的干燥、储藏、加工、物流、消费这些环节就是我们主要的研发重点。对于吉林省来讲,只有在这些环节得到突破,农民才能增收,产业才能发展。吉林省实现农业现代化指日可待。”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