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专刊

王寅亮:持之以恒,把岗位当作奉献青春的平台

本报记者 杨锐 崔晋铭

“做科研就是要坚持,再坚持,持之以恒!”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他把岗位当作奉献青春的平台,大胆创新、勇于突破。

王寅亮是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副教授,2014年博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师从任炳忠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留学机会,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Walter S. Leal院士实验室进行为期两年的联合培养研究,成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博士后。他专注于昆虫通讯信号的电生理和行为机制研究,目前在Current Biology,INT J BIOL MACROMOL等国际主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十余项,申请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四项,研发成果在农、林和卫生害虫防治方面应用,累计推广面积1889亩。

在自然界中,昆虫在保持生态平衡和维系生命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昆虫也会为人类带来一定的困扰。王寅亮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昆虫嗅觉受体、温感受体和神经递质受体的功能研究方面,采用电生理技术对农、林、卫生害虫的受体进行转基因表达与结构研究,在此基础上,解释昆虫受体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并指导开发新型靶向杀虫剂和绿色害虫管理药剂。

“昆虫与人类是息息相关的。有这样一个统计——每年导致人类死亡的动物排名第一的就是蚊子。此外,很多昆虫对我们的农业、林业和畜牧业都有很大伤害。”王寅亮介绍,团队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对昆虫嗅觉受体的深入研究和功能分析,识别和筛选出某些特定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在昆虫害虫防治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这为开发高效、低毒、环保且可持续的昆虫防治药剂提供了重要线索。

2023年,王寅亮主持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利用植物帖烯类挥发物对亚洲虎蚊传播的全球流行病的防控技术研究”获得立项。项目中方团队为生命科学学院任炳忠课题组,项目外方合作团队为以色列希伯来大学Jonathan Bohbot课题组。

亚洲虎蚊是许多传染病的传播媒介。该项目针对目前亚洲虎蚊全球快速入侵以及其带来的相关流行病暴发扩散风险,以昆虫嗅觉分子机制为开发手段,探索绿色环保的亚洲虎蚊防治路径,在对人员进行防护的同时,对亚洲虎蚊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进而阻断以亚洲虎蚊为媒介的全球流行病的传播与扩散。项目研发的高效植物源绿色亚洲虎蚊诱捕器能显著降低实验地区的虫口密度,可广泛应用于家庭防护、城市和户外消杀等场景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成功科研成果的背后,是王寅亮未曾被外界看到过的失败案例。“做实验没有一次就成功的,常常是很久才能得到一个答案。做科研嘛,一是要坚持,继续做、反复做,一定会成功;二是有时候也会出现预想不到的结果,这也未必是坏事,它可以给我们提供另外一个思路,我觉得这就是科研的魅力所在。”王寅亮说。

作为博士生导师,王寅亮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他与学生之间建立的是一种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他深知,作为导师,他的职责远不止于传授知识。

王寅亮说,导师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研究的方向。他会结合学科前沿动态、学生的个人兴趣和长期发展规划,为他们制定研究路径,确保每一步都稳健而有力。除了方向的指引,王寅亮还非常注重与学生的思想碰撞。在平等的学术交流中,学生不仅能够自发地对科研产生兴趣,还能在挑战和质疑中不断成长。

尊师重道,敬业乐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王寅亮始终保持着对昆虫的兴趣和热爱,并且为自己喜爱的事业,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着。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