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极深研几 无悔攀登

——记第四届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董绍俊

本报记者 徐慕旗 实习生 李欣洋

她是我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家,70余载不懈攀登,为我国电分析化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她是活跃在国际科学前沿的巾帼英才,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科学家锐意创新的不凡成就和卓然风采。

她的经历,代表着我国一代科技工作者艰辛的开拓之路,彰显了忠于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她就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董绍俊。

日前,中国化学会将面向我国化学工作者设立的最高奖项——“终身成就奖”授予董绍俊院士,向这位孜孜以求、成就卓著的科学家致以崇高敬意。

5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长春应化所,有幸见到了董绍俊院士。提及本次获奖,她浅笑着摆摆手,谦虚地说:“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董绍俊院士的办公室,是名副其实“书的海洋”,各面墙都靠着书架,里面填满各种专著、论文集、学术期刊,宽大的办公桌上也摞着“书墙”,把伏案工作的院士团团围在中间。

年逾九旬的董绍俊院士精神矍铄,非常健谈。回首往昔,她娓娓道来,用质朴的话语简单勾勒出各段经历。记者循迹而往,细细探究,看到的是一位科学家瑰丽而壮阔的人生旅途……

董绍俊,1931年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她自幼聪颖好学,1949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1952年,因成绩优异被选入中国科学院,后被分配到长春应化所工作。

上世纪50—60年代,董绍俊从事的是极谱分析研究。在这项研究中,她建立了硅中痕量杂质测定和极谱电极过程的鉴别方法,深入开展了络合物的极谱电极过程研究,深深感受到了科学探索与成功的快乐。

从事科学研究,不仅要有极深研几的求索精神,更要有敢于质疑的勇气和胆识。年轻时的董绍俊,曾凭借这份珍贵的科研品格,改写了外国专家的“定论”。

1959年,一位资深的苏联专家到长春应化所指导工作,他断言:“稀土电沉积率只能达40%—50%,绝对不会超过70%。”对此,董绍俊心有疑问,决心验证一下。她另辟蹊径,经过22个昼夜的奋战,以无可辩驳的实验结果证明“稀土的电沉积率达到90%以上”。那位外国专家大感意外,最终由怀疑转为钦佩,并称赞她“开辟了电解法分离稀土的新途径”。这次经历,也进一步激发了她在科研上的创新意识。

“文革”期间,董绍俊被迫离开电分析化学专业15年之久。1979年末,才终于又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电分析化学实验室。

此时,电化学学科经过十余年快速发展,让她觉得“既熟悉又陌生”。从何处着手开展课题研究?此时,她的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再次助她在科研之路上“开疆拓土”。

在广泛了解国际相关学科最新进展后,董绍俊敏锐地预见到“化学修饰电极”是电化学研究从被动认识到主动控制的重要飞跃,是开展能源、材料、环境及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于是,她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这一领域的研究。

1986年,“功能化电极界面的研究——从化学修饰到自组装”项目立项,自此,董绍俊率领科研人员苦干整整20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性成果。

要出一流成果和一流人才,必须有一流的实验室作为平台支撑。

1989年,董绍俊和同事创建长春应化所电分析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并担任实验室主任;2002年,该实验室通过科技部验收,成为我国分析化学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几十年来,董绍俊为实验室发展尽心竭智。她围绕国家需求和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动员组织科技人员积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坚持仪器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实验室的自主创新能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董绍俊深知,推动祖国科学事业发展,必须对标世界级成果来定位创新目标。1981年夏天,一位日本教授来华作“化学修饰电极”研究报告,董绍俊被临时指派作英语口译。讲学结束后,这位日本教授主动向中国科学院提出,诚恳邀请董绍俊去日本访问。不久后,时年50岁的董绍俊第一次迈出国门,赴日开展学术交流。她先后在日本化学会和东北大学作学术报告,引起热烈反响。日本仙台市市长特别接见并宴请了她,桌上庄严地插着中日两国国旗。谈及这段经历,董绍俊院士平静的语调难得地提高了些许,因为她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次年,董绍俊又在一位美国学者的盛情邀请下再次出国讲学。国际科研平台极大开阔了她的视野。同时,她凭借着创新性的学术观点和流畅的外语表达,受到国外同行的广泛赞誉。此后,更加频繁地活跃在群英荟萃的世界科学讲坛上。

多年来,董绍俊在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大学、研究所访问讲学100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专题和邀请报告100多次;先后三次被法国第戎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并被美国堪萨斯大学和日本山梨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同时,担任6种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和顾问编委。

在锲而不舍的跋涉和耕耘中,董绍俊的科研之路硕果累累: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省部级奖11项,国际个人奖1项。获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中国电化学成就奖,分析化学委员会电分化学终身成就奖。出版专著、专论17部/册,发明专利60余项、获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1项。发表SCI论文1000多篇,被引7万多次,H-指数129。连续10次跨20年(2002-2021)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长春应化所副研究员方幼兴在董绍俊院士的课题组工作多年。“董老师以前瞻性的眼光,不断开展引领性课题研究,我参与的纳米酶领域相关课题就是其中之一。她拥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在言传身教间,让我受益良多。”他说。

发展祖国科学事业任重道远,只有不断培养优秀的后继人才,才能薪火相传,再攀高峰。为此,董绍俊始终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神圣使命。

办公室里有几盆高大的绿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董绍俊指着它们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学生毕业时送我的,当时很矮,现在都长这么高了。”

这些绿植不仅凝结着岁月,更承载着董绍俊潜心育人的无限热忱。她至今已培养研究生170余名,学位论文拿下全国及中国科学院各类奖项的研究生有20余人;成长起来的科技人才桃李争艳,1人已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董绍俊和丈夫汪尔康院士的家,与长春应化所仅一墙之隔,两位院士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所里,无论寒暑,也没有节假日之分。这对科学伉俪相扶相携,将毕生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上。

董绍俊门下在读博士余志轩颇有感触地说:“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坐得住冷板凳,一心一意搞科研。很多个夜晚,我看到老师办公室亮着灯,就知道她还在工作,我也会因此受到鼓舞。”寒来暑往,这盏灯火照亮了无数学子的科研之路。

如今的董绍俊院士壮心不已,门下有在读研究生20余人。她仍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几天后,还要赴广州参加学术会议。她坚持每天查阅最新的文献报道,亲自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实验进展和论文写作,矢志不渝地带领科研人员和学生们向着新的科学高峰继续攀登。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