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东北风

寻找“王盛华”

□张艳婷

1947年党员登记表

烈士生前照片及签名,1947年摄于佳木斯

王家山村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展示了从该村走出去的革命人士和知名人物

“王盛华在朝鲜战场上光荣牺牲”,东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东师)校史书上短短13个字,是烈士仅有的记录,再无其他任何细节,更没有找到他的人事档案,“他的家乡具体在哪?在校做什么工作?他的亲属是否健在?当年熟悉他的同事都有谁?……”带着这些疑问,东师档案馆编研人员开始了漫漫寻找路。翻遍馆藏的建校早期档案,仅在1947年党员登记表里找到了王升华一行简历。

“那个年代的手写稿总会有错别字,此王升华与王盛华是否是同一人?”这个问题在一次采访东师抗美援朝干部白老师时得到了解答。

“这两个名写的都不对,是王生华,我俩当年一起从延安来参加学校的创办工作,学校定址长春后,我俩住一个宿舍,后来又一起去参加抗美援朝。可惜到朝鲜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后来听说他们队伍中了美军投的燃烧弹,牺牲了……我这有他的照片。”

遗憾的是90多岁的老人已经记不清战友的具体家乡,根据老人提供的姓名线索和查询中华烈士网,从众多同名烈士中一一排查,又联系当地烈士纪念馆、党史办公室、文旅局,最后在绥德县退役事务局王凯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烈士的亲属——七弟王生明。

据七弟王生明介绍,王生华自1939年参加革命后便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家人收到的有关他的消息便是牺牲4年后当地政府送来的一张烈士证明。85年来,家人不知道他的工作单位,没有任何有关他的细节,没有任何遗物。档案馆送来的照片是他第一次见到二哥的模样,在采访过程中,老人多次哽咽。

得知东师档案馆专程来访,老人颇为感动,早早在村口迎接,采访后又带大家去看了村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参观了他们的祖宅,当年王生华烈士曾经在山上的这个窑洞里生活。

在详细的追溯下,烈士的面貌逐渐清晰:

王生华于1924年出生在陕北绥德县定仙墕镇王家山村一个窑洞里,排行老二,兄妹共七人,他出生的时代与地点注定了他与革命结缘的一生。

王生华从小聪明伶俐,在贫穷的陕北高原,他向往外面的世界。他的童年是在革命的耳濡目染下度过的。定仙墕镇看似荒凉贫瘠,却是生产革命的沃土,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每道山梁、每个村庄都印满了革命者的足迹,浸染着革命者鲜血。毛泽东赞誉的“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曾在附近指挥了著名的黑圪崂战役。那次战役是西北红军在刘志丹指挥下,反击第三次“围剿”的第二仗,对巩固陕北苏区作出了巨大贡献。那年王生华10岁。

1934年8月28日,陕北特委研究决定在陕北各县开始建立苏维埃政权和开展土地分配工作。1935年5月,由于绥德县还属于国统区,绥德县苏维埃政府在距离县城偏远、群众基础好的王家山村成立。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了陕北,设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办事处成立后对当地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陕北地广人稀、人口散居、村与村相距甚远,儿童上学多有不便,便因地制宜开展冬学,在农闲的冬天对农民开展教育活动。刚满10岁的王生华积极报名参加了冬学。

陕甘宁边区政府通过冬学,在教会农民识字的基础上,从抗战宣传教育、边区民主建设教育、生产劳动教育以及乡村风气改造教育四个层面,对农民群众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少年王生华在这里接受了系统的文化教育和革命思想启蒙。

1939年,积极上进的王生华强烈要求参加革命,被组织选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1938年成立,1943年并入延安大学)从事后勤工作,自此开始正式走向革命道路,时年15岁。

1945年10月22日,组织批准王生华入党,时年21岁。

1945年11月,意志坚定、素质过硬的王生华随延安大学迁校队伍开赴东北,参加新型东北大学的创办工作,他负责迁校队伍的后勤保障。一路上,他们经历了战局多变、烽烟四起、国民党和土匪袭击等诸多艰难坎坷,艰苦跋涉,最终横跨七省,行程数千里,于1946年8月,到达素有“东北的延安”之称的佳木斯,胜利实现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大学主体部分迁往东北,创办“新型的东北大学”战略决策的目标。

学校定居之初,校舍房舍都很破旧,靠师生们自己动手,挥锹抡镐,运沙搬石,砌砖铺瓦,用汗水浇灌而成。在战争、土改工作非常紧张激烈,人力、物力、财力极为匮乏,校址频繁变动和人员流动的情况下,王生华所在的后勤部门带领学生们,出色地完成了护校、迁校、建校任务,有力地保证了学校教育计划的实施。

1948年3月,吉林市解放,7月,学校由佳木斯迁往吉林市,与原吉林大学、长春大学等合校。合校后,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后勤人员在建校委员会的指导下完成了整修、扩建、抢建校舍工作,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1949年7月,东北大学由吉林市迁到长春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外形势严峻,1950年10月,抗美援朝爆发后,王生华踊跃报名参军参战,在志愿军后勤部三分部九大站工作。他和战友们白天防空袭(提防美军轰炸,美军飞机为了破坏志愿军的补给线,见到物资车辆就扔汽油弹),晚间为前线运送军用物资等。11月13日,王生华驻扎的山洞被美军飞机投掷的汽油弹击中起火,为了不暴露目标,他和战友们坚守在山洞里,放弃了逃生的机会,葬身火海,长眠于异国他乡。时年26岁。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