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1版:头版新闻

黑土沃野绘“丰”景

——看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吉林实践

本报记者 闫虹瑾

盛夏时节,白山松水,黑土沃野,景象万千。

乡镇村屯,温室暖棚,瓜果蔬菜,葱绿茂盛。

在阳光和雨水的滋润下,广阔的玉米带、水稻田、大豆地里,连片的新绿铺展开来……

沃野绿意浓,黑土育“丰”景。

重农固本,国之大纲。吉林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的殷殷嘱托,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总产量连续3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不断向更高产能稳步迈进,为在更高水平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吉林贡献。

为农田“舒筋” 让土壤“活络”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视察时,专程到梨树县察看黑土层土质培养和玉米长势。他语重心长地说,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梨树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黑土地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多年来,吉林把黑土地保护摆上突出位置,成立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的省黑土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出台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实施意见,制定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10个方面38条具体措施,切实把保护黑土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根本之策。

走进梨树县白山乡达利农业机械农民专业合作社大田里,绿油油的玉米苗茁壮成长。

“今年合作社3600亩地全部采用‘梨树模式’,玉米长势明显好于往年。”合作社理事长董亚丽高兴地说,不仅春天苗出得好,秸秆粉碎烂了之后地也不干,通透性好,抗倒性强,防病虫草害,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

为农田“舒筋活络”,让土壤“深呼吸”。今年“梨树模式”推出2.0升级版,开始做“现代农业生产单元”试验,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以300公顷土地相对集中连片为一个实施单元,配套六行条旋机、免耕机和收获机,完成从种到收的全部作业,实现了科学、现代化耕作。

“去年全县产粮40多亿斤,今年要超过这个产量。”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赵鹏飞自豪地说,实施“梨树模式”的地块每公顷可节约成本1200元左右,单产提高8%以上,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今年,吉林着力加强黑土地保护力度,突出培肥地力,将资金投入占比由5%提高到20%以上,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创新攻关、肥沃耕层构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等黑土地保护措施,发挥3个万亩级核心基地试验示范作用,年度实施保护性耕作3800 万亩,居国家首位,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

农业“科技范” 挑上“金扁担”

农业科技创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吉林在农业生产各环节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

从无人机植保到卫星定位,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粗放型”种植到精耕细作,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吉林深挖科技潜力,向创新要产量。

旱地也能种水稻?眼下,正值夏管关键时期。带着疑问,记者走进公主岭市丞霖农民专业合作社稻田里,看到农民们正在进行人工除草工作。

“今年,采用覆膜滴灌旱种水稻的方式,将种子直接播种在旱田,全生育期不需要建立水层,实行旱种旱管,整个种植、管理环节都更便捷,实现了旱地种出‘稻花香’。”合作社理事长王显武告诉记者。

昔日盐碱地,今日米粮川。在大安市海坨乡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水稻种植基地,经过精心治理的万亩盐碱地已是碧波荡漾的水田。在这片土地上,春耕、秋收全程机械化,田间管理由大数据云平台实时监控,人工操作从传统的田间地头,转移到了电脑前、遥控手柄旁。

“以前这里基本寸草不生。”公司执行总裁孟宪东说,通过采取交换排碱、增碳培肥、淡化表层的水稻生产一体化技术,改良土壤种植层,做到当年改、当年种、当年稳产丰产,每公顷能产粮1.2万斤以上,达到中高产田水平。

针对不同田间管理需求,公司研发了“精农云”“蓝鲸云”两套智能系统,一个监测苗情,一个监测水情,用数据代替经验,以设备代替人力,实施精准精细管理,建立全链条信息化服务,为种粮挑上“金扁担”。

一年变良田,两年夺高产。科技的力量将盐碱地逐步改变为有高效利用价值的土地资源。2023年,吉林新增盐碱地改造耕地25.4万亩,力争到2030年新增耕地200万亩以上。

向农业技术要产量,今年,吉林全环节全链条挖掘“耕种管收”“地种肥药”增产潜力,大力推行“水肥一体化+密植”“一喷多促+密植”等重大增产技术,加快筛选更多耐密、耐盐碱突破性品种,集成运用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等增产增效手段,加快智能免耕播种机、粮食烘干机等研发创制,补齐坡地小型农机、多维移动无人驾驶农机等短板,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小小“土特产” 富民“大产业”

稳住粮食“压舱石”,丰富百姓“菜篮子”。

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吉林全方位多途径开发利用地上地下、水上水下、山上山下等各种农业资源,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产加销贯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的粮仓肉库、百姓的中央厨房。

走进安图县两江镇白河村长白山野生道地中药材抚育基地,升麻、龙胆等中药材幼苗长势喜人,农户们正在地里忙着给药材松土、除草。基地总面积100公顷,目前已建设15公顷,种植贝母、红菇娘等药材20多种。

“老百姓在农闲的时候到地里除草,每天能挣150元,每户一年收入一万元左右,也不耽误自家地种植管理。”白河村党支部书记张传祥说。

在长春市双阳区,梅花鹿存栏量达到了37万只、鹿业全产业链产值在2023年突破120亿元,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为进一步推进梅花鹿产业发展,近日,双阳区举办了第十届梅花鹿节暨首届鹿产业博览会,吸引了40家加工企业和200多家销售公司。

“希望通过合作,在未来的生产和销售上,将我们‘中国梅花鹿之乡’的产品,带到世界各地。”吉林省鹿业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东泽说。

让小小“土特产”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大产业,2023年,全省梅花鹿饲养量达78万只、鹿茸产量达1111.5吨,居全国第1位;人参产量达3.4万吨,居全国首位;黑木耳产量达118.4万吨,居全国第2位;棚室面积达到76.4万亩,省级“菜篮子”应急保障基地达到178家。

今年,吉林统筹推进参、菌、鹿、蛙等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全产业链发展,实行高品质人参“一参一码”,加快推动人参产业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保持黑木耳、鹿茸、桑黄等产业规模在全国领先地位。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追梦现代化大农业,我们大步向前。扛起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 吉林义不容辞。东北大粮仓将更加丰硕,“中国饭碗”将装满更多吉林“优质粮”。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