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错综复杂的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敌军的作战部署无疑是十分关键的信息。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前,老兵徐洪英和战友们一举俘获了敌军哨兵,为战斗抢得了先机。
提起抗美援朝战争经历,徐洪英来了精神,对记者打开了话匣子:“我们当时特别艰苦,没有更多东西可吃,就是抓一把炒面再抓一把雪,一起吃下去。”据徐洪英回忆,当时战斗十分激烈,敌军的轰炸机不停地向志愿军阵地倾泻炸弹,志愿军用有限的地面火力反击敌军。不一会儿,有两架敌军轰炸机中弹冒出黑烟,一架笔直地砸向地面,另一架兜了几圈,最后在半空中爆炸,碎片散落了半个山头。徐洪英所在的部队不停地朝前冲,敌军不停地向后退,等打到第七天,吃的没有了,弹药也消耗光了。这时,敌军开始组织力量反击。面对不利局面,志愿军只好转移阵地,组织防御。
缺少粮弹补给,缺少棉衣御寒,没有运输车辆,没有防空掩护,徐洪英所在部队克服重重困难。持续的严寒导致部队冻伤减员严重,徐洪英也因为腿被冻伤从前线撤了下来。部队让徐洪英和其他伤员回国养病,他们说什么也不肯回去。“我们就想留下来消灭敌人,说啥也不回国。”部队进行休整,补充好粮食弹药,准备投入下一次战斗。
“那么多战士都牺牲了,这个仇一定要报!”怀着这样的决心,徐洪英终于等来了机会。在第五次战役发起之前,为了摸清敌人兵力部署情况,部队打算到敌人阵地抓个俘虏。“这次行动,我们去了一个班,悄悄地摸到敌方阵地前,发现敌方布置了铁丝网、地雷,还时不时地打照明弹,不容易过去,只能慢慢摸。我们白天观察敌人哨兵的位置分布,晚上再一点点地摸过去,在距离他们不到15米时被哨兵发现了。当时,副班长一跃而起冲了过去,一把擒住哨兵拖进沟里,将其制服。”
由于了解了敌军火力布置和兵力部署,志愿军的炮火对敌人的工事进行猛烈的轰击,第五次战役打响后,徐洪英所在部队很快攻下敌人阵地。因为俘获敌人有功,徐洪英和副班长分别被授予个人二等功。
1978年,徐洪英转业回到家乡的轴承厂,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为人民服务。
受父亲影响,徐洪英的两个儿子也在适龄时参军入伍。“父亲常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一定要走正途。父亲当兵打仗时英勇的身姿,也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参军的种子。”徐洪英的儿子向记者介绍。
采访结束后,记者望着墙上挂着徐洪英当兵时的老照片,一瞬间仿佛穿越时空,与老兵一同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再次感受他们那份为祖国为人民奉献青春热血的赤诚与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