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三农

三梁村的“逆袭之路”

梁鑫 本报记者 毕玮琳 王伟

盛夏时节,走进舒兰市天德乡三梁村,道路整洁、树木成行,产业项目“遍地开花”,集体经济“硕果累累”。

三梁村位于舒兰市西北部30公里处,由于进村需要翻过三道山梁而得名。而这里最吸引记者的,是他们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闯出的“逆袭之路”。

打特色牌,发展杂粮杂豆。三梁村地处丘陵地带,全村616公顷耕地全部是旱田,人均耕地不到4亩,仅靠种植玉米、卖原粮很难致富。于是村两委带领村民琢磨着要打特色牌。由于三梁村土地干旱,适合种植谷子等杂粮作物,种植经验丰富。

为顺应市场需求,村里决定把产业做“特”,组织86户村民成立有机绿色杂粮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也就是现在的三稻粱种植专业合作社),既种有机杂粮又搞深加工。如今,合作社每年种植有机杂粮作物40公顷左右。在合作社工作的村民何叶说,合作社建了“三稻粱”白酒精包装车间及灌装高粱酒生产流水线,实现了无尘包装、工业化生产,隔三差五就有回头客前来订购封装。

大力发展养殖业。三梁村以地产玉米为依托,发展的生猪养殖产业也越来越红火。村党支部书记李林森是带头人。最初,他自己养猪。现在,还有一些养殖大户,及村里六合源养殖专业合作社,都在养殖自繁的白色商品猪。六合源合作社目前建有猪舍5栋,存栏生猪1500头,一年可出栏3000头猪,带动合作社50余户社员富了起来,让一些散户也富了起来。村民何叶家5口人,过去养几头猪到卖猪时都犯难,现在养了100多头猪却不愁了。何叶对记者说:“村里养猪形成了规模,上门收猪的客户自然也就多了。”

三梁村养猪还不单单是养和卖的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形成了玉米种植、养猪、猪粪还田的产业链。李林森说,过去,村里的玉米卖不了,现在成了养生猪的主要饲料,既解决了附近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又降低了养殖户外出购买饲料的成本。

仅一个六合源养殖合作社每天就消耗玉米3吨左右。而且,养殖生猪产生的粪便又可作为杂粮作物的天然肥料,帮助提高了有机杂粮作物的品质,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

今年,三梁村乘着舒兰大力发展白鹅产业的东风,又将村社开展三资清理的收入及农户自筹资金共100万元,建设鹅舍5栋,发展白鹅养殖产业,目前已购进鹅雏1万只,预计一年可养殖白鹅两万只,为村民增加收入60万元。

靠着产业发展,三梁村越来越富了,2023年实现村集体收入100万元,今年正向120万元的目标迈进。村民们更是感受到村子巨变带来的种种实惠。

10年前,村两委发挥本村自身优势,通过发展养殖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当时一些村民听说要合伙发展养殖业,心里没底,担心自己的钱“打水漂”。为解除村民顾虑,村党支部当即召开村民大会,并当众承诺:村民入股三年后,无论是谁,不管多少钱,如果养殖场不盈利,本金和利息全部返还,绝不让村民有后顾之忧。村党支部给村民吃下了“定心丸”。村民们得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共同出资成立了六合源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村集体+农户+贫困户”的方式,成立三稻粱种植专业合作社,走出一条“地—肥—粮、粮—猪—肥”循环生态养猪致富路。

发展乡村旅游。在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同时,2016年,村党支部围绕三梁村特色产业打造三稻粱特色农旅品牌,建设三稻粱农情园、酒文化博物馆和农事馆,以农促旅,建设了乡村旅游基地,把客人请进来,把产品带出去,形成了三产融合可持续发展产业链条。经过多年努力,三梁村早已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截至2023年末,村集体累计为入股村民分红700余万元。

如今,三梁村基础设施完备,农村人居环境和村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休闲广场、塑胶篮球场及现代化的村部一应俱全,先后被评为“吉林省乡村振兴先进单位”“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