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家中坐,offer天上来!”高考录取期间,四份高考录取通知书“乘坐”无人机降落广州某小区,这是我国首次使用无人机全程配送高考录取通知书。人们感慨“喜从天降”之余,也感受到低空经济正加速渗透进日常生活。
无人机物流是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的新经济形态,低空经济将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早在2018年6月,《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经营性飞行活动管理办法(暂行)》就已正式实施,全面放宽了取得无人驾驶航空器经营许可证的条件,由传统有人驾驶航空器设定的10项减少为4项。由此,中国无人机经营企业和驾驶员合格证数量均呈爆发性增长。但目前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管理责任、监管手段等还不够健全,无人机违法违规飞行现象时有发生,无视禁飞法规的“黑飞”“乱飞”现象频发,给低空安全带来隐患和风险。如,部分已出台的规定多为临时性、指导性规定,有关审批程序、管理规定、适航和处罚标准等也相对滞后,如什么时候能飞,具备哪些条件才能飞,“乱飞”“黑飞”要受哪些处罚等等,目前都没有统一的、明确的规范标准。基于此,今年6月1日,《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安全要求》正式实施,表明我国民用无人机领域也有了“国标”。
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守护好低空安全。为此,首先应严格执行《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安全要求》等相关法规文件要求,推动低空经济管理进入新阶段,提高无人机“交通法规”的执行力。同时出台实施细则,在要求驾驶员“持证上岗”的基础上,对飞行操作实行“云管控”、对飞行空域有明确划分,等等。还要构建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的民用无人机标准体系,统一制定监管标准并完善配套措施,尤其要加大对“乱飞”“黑飞”的处罚力度,以此终结无人机“无人管”的尴尬现状。只有规范飞行、强化监管、严格执法,无人机才能在法治航线上“飞”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