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城村
开启探“秘”之旅
顶着夏日的骄阳,记者日前来到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古城村。顾名思义,古城村,应该有很多历史故事。带着这样的好奇和期待,记者开启了探“秘”之旅。
村口主路上,高耸着古香古色的牌楼,两侧的对联写着:“兴千年古城 振满族故里”,中间牌匾上面的“古城村”三个大字古朴典雅,格外醒目。
“欢迎来到古城村,这里位于珲春市的西南侧,是重点边境村,也是满族先民世代居住的地方,称为满族故里……”一位皮肤黝黑的村干部热情地迎上来,驾轻就熟地向记者介绍,原来,他是省人大派驻古城村的第一书记高国辉。
听着高国辉的讲解,记者逐渐揭开了古城村的神秘面纱——古城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江河纵横、交通便利,正因为这一地域优势,千百年来,这里成为很多朝代统治者择地雄踞、筑城设府、辖制一方的战略要地,也是满族先民肃慎、靺鞨、女真聚居之地。古城村有两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温特赫部城”和“裴优城”。古城村就坐落在“温特赫部”古城内。古城村古寺庙遗址考古还被评为“202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我省考古专家携团队曾经专门进驻古城村进行考古研究和文物发掘,目前已出土编号文物1.6万余件。
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沧桑和风沙侵袭,古城墙的遗迹还依稀可辨。古城墙一面边长460米,另外三面520米左右,呈簸箕型,四周完整。“今年春天,我们搞了一次‘游千年古城墙 品四季民族风’活动,来了挺多人,也挺热闹。”高国辉虽然驻村只有两年多,但他投入了很多精力研究古城村的历史文化,努力让沉寂的历史故事鲜活起来。
历史文化墙是古城村的特色景致,在毗临公路的村子南侧,修建了430米长的大理石雕画文化墙,一些和渤海古国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被雕刻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还有几座满族先民的雕像。村路边安置了充满古韵特色的路灯,修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凉亭,俨然一个旅游景点。“村民们称这里为休闲纳凉的古城广场,每天早晚凉快时,有很多人来这里休闲、散步。”高国辉说,“我们还打算在村子中间村委会附近修建一个运动休闲广场和满族风格长廊,让老百姓有更多的活动场所。”
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带领下,古城村经济基础不断夯实,2023年村集体收入69万多元,原来有一个养殖合作社,2023年又兴办了农业、农机和旅游资质的合作社,预计今年能增加收入10多万元。古城村养老食堂将在近期开业,村民们能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生活越来越幸福。
“有些历史发掘不够,有些民族特色展现不够,有些文化缺少传承。”古城村“两委”班子还在找短板和不足,想干更多的实事,满怀信心地描绘着村子的美好未来。
支部带领
东岗子村大变样
作为珲春市人口最多的重点边境村,三家子满族乡东岗子村在当地小有名气。为啥?据三家子乡宣传委员崔英男介绍,东岗子村有一位能干的党支部书记,村里产业比较多,现代农业也很有特色。记者遂慕名前往。
走进东岗子村,记者看到村容村貌确实与众不同:路旁的景观墙由大石块砌成,美观又厚重古朴;水泥修筑的排水沟,路面全部硬化,专门留出了绿化美化的位置,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宁静祥和的村庄,在绿树红花、万里晴空的映衬下,赏心悦目。
“2017年,我回到东岗子村任党支部书记,我看到别的村子都在变好,而我们村子却越变越破,心里着急。这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我要让她美起来、富起来。”东岗子村党支部书记关利华说,自己这些年在外面走过很多地方,但始终对家乡念念不忘,很想改变家乡面貌。关利华做事雷厉风行、处事公正,在村民中很有威信。在他的带领下,东岗子村开始蝶变。
“我最开始植树、栽花,就十几人跟着我一起干,到后来五六十人,再到全村人都参与。不管是自己家的房前屋后,还是村里公用的道路,都收拾得很干净,建设美丽庭院、干净人家,村里形成了良好风气,村民也有了向心力,跟着党员干部往前走。”关利华说。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东岗子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各类项目投资总额达到数千万元。比如:修建灌溉水渠2340米,修建机耕路和巷道共计20.6公里,新建铁围栏3万米,安装路灯270盏,修景观墙3510米,巷道排水沟8510米……在美化绿化方面,2024年全村栽种鲜花达到15万余株,还栽了梧桐树。
东岗子村不仅在变美,也在变富。立足资源优势,村里大力发展棚膜经济,有180多栋大棚,还有农场、粮食加工、甜玉米产业,利用闲置土地引进了苯板厂,村党支部领办了新兴边贸互市合作社,村集体经济搞活了,2023年村集体收入47万多元。
在东岗子村委会大院里,记者看到停放着很多大型农机具:玉米收割机、拖拉机、播种机、旋耕机,还有大疆无人机。关利华说,合作社新增加了农机和旅游综合体项目,村里购买了一批农机具,不仅能给村集体带来收益,还能让村民种地得实惠。村里的农机给低保户免费使用,本村村民使用费用也低于市场价格的20%—30%,而且服务到位。农机具负责人小于说:“我们村里的农机具,老百姓用了都说好,确实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
“农业无人机通过智能导航系统实现精准施肥打药,使得肥料喷洒均匀,且作业效率极高,是传统人工作业的几十倍。”操作手于海洋正在熟练地操控无人机进行田间作业。
东岗子村华瑞参业棚区负责人金立新告诉记者,东岗子村的温室大棚主要种植草莓及各类蔬菜,供应量大、品种齐全,市场反响很好,不仅为村里带来了可观的租金收入,还带动了东岗子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作为一个人口较多的村庄,东岗子村有发展的优势,也有治理的烦恼。全村在籍人口1800人,常住人口1149人,村民间难免有一些或大或小的矛盾和纠纷需要调解。“大大小小的村民矛盾,关利华一年处理不少,因为乡亲们都信服他。”东岗子村人才兴边大学生专岗才旭红告诉记者。
为村民服务,为村民解忧,建设美丽乡村,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东岗子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已经变了新模样。2021年,东岗子村党支部被评为珲春市优秀基层党组织。
多元致富路
花开“南山”产业兴
南山村位于珲春市马川子乡东南部,距中俄边境线1.44公里,曾经是个贫困落后的边境村,如今早已旧貌换新颜,2021年获评省级“千村示范村”。南山村有啥特色和魅力?日前,记者来到南山村深入走访。
从珲春市到南山村大约20分钟车程,乡路平坦,两侧树木葱茏,景色清幽。进入村庄,只见一栋栋房屋白墙蓝顶,路边的蓝白相间栅栏也是整齐划一。村路转角处,放置着一些酱菜缸,这是当地特有的民俗。一块沧桑的巨石立在村口树边,上刻三个红色大字“南山村”。“这是我们自己在山上寻找的石头,像一个‘山’字,请人刻上字就可以了。”陪同记者采访的南山村驻村干部卜林杰介绍。
卜林杰,由珲春市融媒体中心派驻南山村,驻村已经6年多,经历了由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变,他也从一个年轻的帅小伙晒成红脸“大叔”。他和每一位村民都很熟悉,对每家每户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村里现在一共130多户240人,其中朝鲜族23户43人,60周岁以上老人160人,占比66.39%。谁家有几个老人,健康状况如何,都在我心里。我们24小时有人驻村,村民看病用车,还有交网费、身份认证等事情,都是大事,都得帮忙。”为村民服务,不管大事小情,3位驻村干部都责无旁贷。
“2018年4月份,我刚来到这里,路面十分泥泞,基础设施等生活条件也不好。经过这几年建设,我们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污水管网项目建设持续推进,目前已完成地下管道铺设。村里已经实现了24小时自来水供应,村民生活越来越方便。”说起村里的事,卜林杰如数家珍。
南山村拥有电商服务平台,为村里的农副产品打开了更多销路。“我们帮村民卖农产品都是义务的,年销售额20多万元,有需要我们就开直播,还有数个‘网红’在我们村搞直播,租住在村里,也提升了村里的人气。”卜林杰开心地说。
烈日当头,记者看到一处工地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这里是南山村引进的“跑山鸡”养殖项目,正在建室内保障厂房。身着白色T恤的项目经理梁铖龙是位年轻的朝鲜族小伙子,他说:“之前我在别的地方养鸡,地方不够用,南山村地理位置比较方便,这次我们增加了投入,扩大了养殖规模。第一期进了2200只鸡雏,包括笨鸡和肉鸡,1个月后就上山了。”梁铖龙今年39岁,是一名退役军人,曾经在外打工几年,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决定返乡创业,干起养殖业。“跑山鸡”项目对南山村来说是一举多得,出租村里的山地和养殖厂,每年收租金,还有收益分成,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为困难村民提供代养鸡服务。
除了养鸡,南山村还有养牛项目和人参种植业,今年还利用闲置的学校用地引进了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厂房主体施工,预计建成后能带动150人就业。南山村还营造了“美丽经济”:南山花海。来到南山村花海观光园,令人惊叹,除了露天生长的鲜花,还有十几栋大棚。花海的主人是曹玉翔,他出于对花的喜爱,2019年在南山村租土地开始种花事业,目前花海总面积20多公顷。据悉,南山村依托花海项目,常态化开展“赏花节”等文旅活动,集聚乡村人气,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2000余人。
村集体经济稳步提升,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长,产业兴、环境美、人气旺,今年南山村人口回流效果明显。随着新项目不断落地开花,南山村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