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危急时刻方显军人本色

——记“冰窟救人”的退役军人于文明

本报记者 李雪晴

人民的需要就是命令,危急时刻,军人内心那份冲锋陷阵的斗志瞬间就会被点燃,他们会挺身而出,舍己救人。于文明,就是这样一位英勇无畏的退役军人。

2023年冬天,于文明跳进冰窟窿救人。当时有人问他内心的想法,于文明说,觉得自己“没干什么,只是出于一名军人的本能反应,当时的情形不允许我不跑过去!也许我只是跑得最快的那一个!”

回想起救人的经历,于文明记忆犹新。2023年11月26日,于文明和附近居民在长春市宁溪公园内一个滑冰场上扫雪、散步,享受周末休闲时光。突然,他看见一个孩子掉进冰窟窿、在水里挣扎,他丝毫没有犹豫,立即飞奔过去,先把滑雪胎甩进水里,让孩子抓住,然后猛扑下水,用尽全部力气将孩子托举、推送上岸,随后,他通过拽住其他好心人递过来的扫帚才顺利爬上岸。上岸后,他才意识到手机还在兜里,拿出来甩了几下,就默默地离开了。

这段视频恰巧被旁边记录扫雪场景的居民抓拍到了,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扩散,仅人民日报抖音号的点赞量就达到73万。傍晚,孩子的家人找到于文明并表示要赠予感谢金,于文明看到对方的执着,就收下了一瓶饮料,以满足其家人的心意……

事情过去半年多了,7月28日,记者再次见到于文明时,他诚恳地说:“我真的很平凡,从入伍到参加工作,我的经历一直都很简单,只不过就是听党话、跟党走,努力不辜负党对我的培养。”

于文明的话语,朴实而感人,平凡却又不凡,是他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目前是长春市教育局学校后勤管理中心的一名职员,“冰窟救人”事件让很多人认识了他。能够在紧急关头冲上前去,不惧危险,缘于他宝贵的军旅生涯磨砺。

2004年12月,18岁的于文明入伍新疆某边防部队,这一去就是16年。他说:“最开始我要当兵遭到了家里的反对,家里人希望我继续完成学业。可是,那时我已经坚定了参军的志向!”部队位于新疆奇台县,这是一个中蒙交界的边境县,驻地海拔1500余米,冬冷夏热,最冷时达到-40℃、最热时达到40℃,并且气候极其干燥。

和所有新兵一样,于文明也经历过环境变化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双重不适。自己烧锅炉、做饭、刷碗,于文明笑称“到了部队,啥都得会”;长期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流鼻血、手裂口,他都已习以为常;在那个通信设备还不发达的年代,战士们排队给家人打电话或一封书信等个把月也都是常有的事儿……于文明把所有的苦都咽下去了,因为他始终坚定一个信念:“部队给我们的教育都是好的,我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去汲取养分。”很快,三个月的新兵连期限到了,于文明进到了连队,正式步入了军旅生涯。

于文明总结自己的军队生活就三个字,“很简单”。站岗放哨、巡逻执勤、体能综合训练、军事共同课程学习、专业课程学习、应急避险演练、安全素养培训、党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但正是这日复一日简单、规律的生活把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磨砺成了一名优秀的中国军人。

“十六年部队生活潜移默化的教育,促使我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得赶紧把孩子救上来!”于文明给自己救人的举动找到了注解。

“爸爸,你是我的超级英雄!”

“领孩子出去玩,怎么自己掉进冰窟窿了?”

“事情本身没问题吧?”

“文明,这是你不?给你点赞!”

“班长,我们为你感到骄傲!”

“咱们村的人民子弟兵真给咱村争脸!”

……

这些关切和评价分别来自于文明的女儿、爱人、父亲、单位领导、战友、老乡。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英雄气概绝不是一日练成的。经过采访,记者感受到了于文明身上特有的那种谦虚低调、踏实本分的军人气质,这种气质也为他增添了一份天然的亲切感和人格魅力。于文明救人后,相继获得了“长春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记大功”“长春好人”“长春好人标兵”“吉林好人”“中国好人”等荣誉。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