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社会

城市社区:构建新型邻里关系

本报记者 吴茗 韩玉红 马贺 于悦

社区举办的学习班、培训班、老年大学等活动促进了邻里关系的改善。图为长春市朝阳区重庆街道光明社区开展的居民活动。

相比于远方的亲戚,近邻更能够及时地提供帮助,解决邻居的燃眉之急。

社区开展的各种活动,在构建“与邻为德、与邻为善、与邻为亲、与邻为乐”的新型邻里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团山街社区的社区调解室让居民的矛盾纠纷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专业、合理的解决,有效改善了邻里关系。图为调解员刘海霞为两户居民的漏水纠纷进行调解。

长春市亚泰社区开展的百家宴活动上,居民纷纷拿出自己的“看家菜”与邻里共享。精彩的表演、酣畅淋漓的歌舞,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美食不仅拉近了邻里距离,更进一步融洽了邻里亲情。

社区通过开展关爱一老一小的活动,让不少聚集在一起的社区居民变成了和睦友爱的邻里。

邻里节为居民搭起了连心桥,拉近了邻里间的距离,大家从陌生到相识,从疏离到相帮相助,逐步形成了互相关怀的关系。

『邻里关系历来深受人们的重视,也关乎社会和谐与稳定。在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社区的邻里关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如何探索并构建一套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邻里关系?记者通过广泛走访调查,寻找答案。』

楼高了  邻里关系却需改善

《论语·里仁》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一句古语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邻里关系的认知和期待。和谐邻里关系既是人情味淋漓尽致的体现,又展现着城市的精神风貌。

七旬老人、一汽退休职工孙金生至今对年轻时感受过的邻里关系念念不忘,“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住的是单位分的房,整栋楼是单身宿舍那种格局,每家只有一间房,做饭全在通长的大走廊,大伙既是同志关系,又是邻居,谁家要是有点啥事,吱一声,马上来一群人帮忙。”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单位不断改善职工住房,大家也从这栋楼里陆续搬走,但邻里所积累下来的感情却影响了整栋楼几十户人的一生。几年前孙金生的女儿结婚,他给20多年前的一群老邻居发出了邀请,大家纷纷前来参加婚礼,叙叙旧。

中国有不少老话用来描述邻里关系,比如“邻里好,赛元宝”“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等。如今,高楼林立,防盗门一关,两扇门之间很难再见到昔日共话家常、互赠菜肴的和谐画面了。邻居更像是真正的“临居”,花时间和邻居处好关系不再是一个必选项。

长春市绿园区正阳街道爱民社区居民卞女士今年73岁,前几年女儿在外地打工,独居的卞女士因身体不好数次急需送医救治,多亏了几位年龄相仿的好邻居照应,及时给其侄子打电话通知。老一辈对邻里关系的期待、渴望和维系,仍然保留着传统。不过卞女士的女儿、“80后”孟女士与邻居的相处之道,则与母亲不尽相同,也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邻里关系常态。在年轻邻居们的口中,孟女士只是“养了好几只柯基犬那女的”,她也几乎从不打听其他邻居姓甚名谁、在哪高就、年龄几何,与其相熟的邻居大多数也只是有共同话题的“铲屎官”们。

邻里关系的变化某种程度上与社会发展具有相关性。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中老年人普遍对昔日良好且密切的邻里关系十分怀念,而40岁以下的人看待邻居时往往面熟却极少搭话,即便为了沟通一些事而加了微信,很多人也设置了朋友圈对邻居不可见,保留着一丝警惕和戒备。34岁的蔡雷道出了很多年轻人的观念:“互不打扰就是最好的邻里关系。”

针对邻里关系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的变化,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朱兴涛老师表示,邻里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在传统邻里文化中,“与邻为善”“以邻为伴”都是在强调和睦的邻里关系,包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守望相助和危难时刻的邻里相助。许多四五十岁的人会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邻居之间经常串门、走动,家里有好吃的会给隔壁送去,邻居有大事小情,大家都会主动帮忙。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拉远,林立的高楼让邻里关系出现断层,城市里的邻居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当下,构建一种和谐健康的邻里共同体成为了社区居民的共识,那么,这种新邻里关系从何处落地?个人认为社区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社区活动  拉近邻里关系

“上菜喽!”伴随着一声声吆喝,一道道美味佳肴陆续端上了餐桌,辣炒里脊、酱骨头、炸黄花鱼、拌西芹……8月23日,一场热闹的“百家宴”在长春市二道区东盛街道亚泰社区举办。百余位社区居民围坐在圆桌前,每人都拿出了一道“看家菜”与邻里共享,大家一起品尝美食,互相聊着家长里短,你给我夹肉,我给你盛汤,“好吃”“真香”的赞美声不绝于耳,席间洋溢着浓浓的“邻里情”。“这场百家宴好像让我回到了小时候,隔壁陈叔家做了好吃的总会给我家端来一盘,他炸的茧蛹特别好吃。”看着眼前这场景,居民杨大爷回想起曾经的岁月。他说“百家宴”让邻居间熟识起来,平日里看见都开始打招呼了,这种感觉特别好。

“唐姐,缺啥菜不?药还有吗?我一会儿去买菜,顺便帮你捎点……”在长春市朝阳区重庆街道光明社区,有个由老年人组成的“老邻居”帮帮团,在生活上彼此照顾、在精神上相互慰藉,亲如家人。帮帮团成员李慧芬是位“热心肠”,她家住7楼,平时上下楼,总会顺手敲下邻居唐阿姨家门嘘寒问暖。最近一段时间,唐阿姨腿疼的毛病又犯了,下楼买菜成了难题。李慧芬知道后,经常帮她收拾屋子、买菜购药。在光明社区,一半以上老年居民都是“老邻居”帮帮团成员,大家一起锻炼、聚餐、聊天、参加社区活动,其乐融融,就像一个大家庭。

“瞧一瞧、看一看啦,只要20积分,榨汁机带回家!”“这本故事书不错,送我孙女,她指定开心”……每月24日,长春市南关区自强街道自强社区省宾馆宿舍小区都会举办“邻里节”活动,在现场,舞蹈表演、互动游戏、健康义诊、免费理发、跳蚤市场等应有尽有,居民们三五成群,看表演、做游戏、聊家常。“以前我们小区居民总因为下水道漏水了、楼上楼下有噪音之类的琐事闹矛盾。但自从定期开展‘邻里节’活动,居民接触多了,关系也就越来越好了。大家一起商量小区的事,谁家有困难都会伸手帮一把,谁家孩子放学早了,在楼下遛弯的叔叔阿姨们都会给看顾一下,楼上楼下的有啥事大家也更容易沟通谅解。”居民王先生说,一月一次的“邻里节”活动,不仅拉近了邻里关系距离,还激发了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热情。

从邻里节到百家宴再到邻里帮帮团,为了改善邻里关系,社区活动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走心”。“现代社区,居民之间的关联变得越来越少,很多楼栋住户常常是见了面都没个招呼,彼此不认识,更别说邻里守望了!”一位社区工作者表示,丰富的活动拉近了社区居民间的距离,大家从陌生到认识,从认识到熟络,从熟络到相帮相助,逐步树立了互相关怀的信念,潜移默化地重塑新邻里关系。“但我们也发现,这些活动的参与者大都集中在老年居民群体,而且一些流于形式的活动通常是热闹过后就散场了,作用不强。因而社区党委一直在研究能够带动年轻群体参与的活动,要让重建新型邻里关系的工作内容形成机制。”

邻居有纠纷  社区调解室来化解

“大家都是邻居,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能有多大矛盾恩怨,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今天我当个中间人,大家把话说开就好了……”刘海霞是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团山街社区的人民调解员,社区调解室是她的工作阵地之一。几天前,团山小区8栋居民来到社区调解室找刘海霞求助称,楼上邻居在厕所用桶接水时忘了关水龙头,把自己家房顶、地板都被泡起皮了,一直没商量出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话不投机吵了起来。经过刘海霞的耐心调解,两人不仅达成了和解意向,现在关系非常好,还成了买菜“搭子”。

在长春市二道区东盛街道亚泰社区,有事就去矛盾纠纷调解室成为居民的共识。“居民有纠纷都到这儿来解决,通过调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邻里之间都和谐了。”居民所说的亚泰社区矛盾纠纷调解站共有9名调解员,让居民邻里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是这里的宗旨。调解室里,调解员邢艳萍正在对两户居民因装修噪音产生的矛盾进行调解,“讲清了法、说通了理”,双方也就此和解。

“其实邻里之间并没有多大的矛盾,由于装修、噪音、养狗、房屋出租等因素引起的纠纷较为常见。只要处理妥当,邻里关系就会有效缓和。”谈及邻里关系,亚泰社区党委书记崔爽表示,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邻里矛盾纠纷如果不及时化解,积怨越积越深,就有可能酿成大纠纷、大麻烦,邻里和睦才能更好地建设和谐社区。为此,亚泰社区充分利用网格员与社区民警等群防群治力量的“前哨”作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排查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把家长里短的“小矛盾”消灭在萌芽中,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实现矛盾就地化解,不上交、不激化。

新邻里关系  正在重塑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在高楼大厦生活的人们,内心深处对昔日大院里的邻里亲情充满了眷恋和渴望。

“社会发展呼唤新型邻里关系”,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王浩翼表示,从历史维度看,我国邻里关系最早可追溯到原始氏族社会,是建立在血缘和亲缘基础上,在共同劳作和互助中形成了紧密的社会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单位”承担了生产和社会管理职能,空间紧凑的“单位大院”让邻里关系具有高度集体性和互助性,成为典型的“熟人社会”。改革开放后,随着居住模式和社区结构的深刻变化,邻里关系不再是人们主要的社交“圈子”,逐渐变得更加疏离和陌生。可以说,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邻里关系是伴随社会结构、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尽管当前城市邻里关系普遍趋于疏远,但在社会需求和价值观变化的引导下,邻里关系正在被重新塑造。首先,邻里关系逐渐从情感性转向功能性。如今人们更关注共同维护小区环境、监督物业管理等公共事务,而非单纯的情感互动;其次,数字化和虚拟邻里关系正在兴起。小区居民通过微信群、QQ群等平台发布信息、分享资源、组织活动和寻求帮助,例如团购、砍价、拼车等,邻里互动逐渐从“线下”转向“线上”;最后,社区成为邻里关系的重要纽带。多种形式的社区活动拉近了居民间的距离,在构建‘与邻为德、与邻为善、与邻为亲、与邻为乐’的新型邻里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结构也在同步发生深刻变化。构建新型邻里关系不仅是对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回应,更是应对未来多重挑战的必然选择。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其核心在于重新发掘和塑造“新”的公共性。新公共性与传统公共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突破了传统邻里关系中的局限,以更开放、多元、功能化和数字化的方式重构邻里互动和公共生活。这种新的公共性不仅符合现代社会的多样化需求,还更具参与性和灵活性,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代社区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