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理论

坚持“两个结合”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宋文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可以说,“两个结合”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应有之义。

准确把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主体内容和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包括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和主体内容。

要深刻把握这一主体内容的三重内涵:其理论内涵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使中华民族拥有自己的思想理论,让世界知道“理论中的中国”;其时代内涵是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世界知道“现代化的中国”;其文明内涵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让世界知道“文明中的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形态变革历史进程中,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根本任务是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凝练其“活的灵魂”。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探索了一系列关乎中国和世界前途命运的全人类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性问题”,还以“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实质内容,提炼出一系列学理性新理论,概括出一系列规律性新实践,形成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性思想”,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中国特色”思想和智慧,同时彰显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塑造新的文明形态的世界意义。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确保哲学社会科学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繁荣发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我们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现实,从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探寻中国之理,努力揭示我国及人类社会发展大逻辑大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这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面向实践,聚焦新时代中国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理论体系支持要素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体系化,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进行系统化理论说明,又深入探索和阐发代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普遍性知识,使之成为一个公认的具备系统性、专业性、严谨性的理论体系。推进这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断增强理论自觉、付出学术努力,持之以恒探索,久久为功推进。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丰厚的思想、文化和历史资源,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一是要提炼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将其内容、形式等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好、发展好,打造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强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深挖二者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目标指向等相似性,建设好既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彰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理论体系。三是要在“贯”和“融”上做文章,强化系统性贯通、整体性思考,潜移默化地把马克思主义“融”入日常生活。

同时要看到,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并不排斥其他国家学术研究成果,要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善于在对照、比较、批判、吸收、升华基础上,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有益成果中寻求借鉴。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