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是以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广泛体现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中,涵盖低空旅游、支线客运、无人机应用、科研教育、服务国防等众多行业,具有产业链长、辐射效应强等特点。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在今年全国两会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低空经济不仅能有效带动相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征程上,要全面深化落实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低空空域管理制度,加强人才培养和服务质量,持续激发低空经济发展潜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完善低空空域管理,激发市场活力。自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中央及各地方政府主要会议、文件连续聚焦低空经济。其中,中央的政策重心在低空空域的“软管理”和飞行器制造“硬装备”,一方面加快空域分类管理改革,另一方面对通航装备的发展做出明确规划。低空经济的发展首先依赖于低空空域管理的改革与优化,各级空管部门应聚力破解当前低空空域管理的短板弱项,以精细化管理理念,进一步优化低空空域资源配置,不断激发低空经济的发展动能。要简化审批流程,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不断缩短审批时间,提高飞行的便捷性。针对低空空域的使用和管理特点,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确保全国范围内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要研究制定适应低空经济发展的市场准入政策,降低行业门槛,吸引更多投资进入低空经济领域。同时,可借鉴试点省份的成功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模板,推动军地民三方协同管理。
构建低空产业集群,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产业集群的构建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构建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可以有效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同效应,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要推动形成以通用航空、无人机制造、航空服务、低空旅游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在区域内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推动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同时,积极促进区域间合作与联动,跨越区域界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低空经济高地,从而为区域经济的转型提供新的增长点。
推动低空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创新不仅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要加强对低空技术研发的支持,鼓励航空制造、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企业进行跨行业合作,共同推动低空经济领域核心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探索设立低空经济技术创新中心,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从而进一步提升低空经济的产业化水平。
发展低空旅游,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空旅游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附加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低空旅游的开发不仅能够吸引大量游客,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创新低空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进一步扩大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同时,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广使用电动飞行器,减少噪声和碳排放,助推低空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夯实低空经济发展基础。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才支撑,拥有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才能在未来发展中持续增强竞争力。应积极探索在高校,包括中职、高职、技师学院等开设无人机飞行、组装设计、生产维修、维护保养及经营管理等相关专业,有效加强低空经济领域的人才培养,让专业的技能人才在参与系统培训后快速进入低空产业领域。开发针对飞行员、维修工程师、空中交通管制员等职业的培训课程,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同时,要对在低空经济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给予鼓励和表彰,为有志于从事低空经济创业发展的人才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营造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良好氛围,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