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悠悠长河中,古老声音不曾消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在科技创新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今天,我国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以五大发展理念首位之重,持续释放强大驱动力,助推我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道路上加速前进。
乘风而上,向新而行。我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创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吉林大地落地生根、硕果累累;
创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交出精彩答卷、科技战略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创新发展成果喷涌而出,科技创新推动吉林经济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破浪前行……
贯彻新理念 夯实根基成果涌现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时代大势,是国家大计,更是吉林的使命担当和历史机遇。
吉林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荣光,随着时代发展展现出新的色彩。而推动吉林由“老”向“新”、华丽蝶变的答案,在于“科技创新”。
吉林的血脉中一直流淌着“创新基因”。从新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第一辆汽车、第一列铁路客车、第一台电磁式电子显微镜、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诸多“第一”的诞生,为新中国科技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吉林“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资源丰富,以中国科学院长春“一院三所”为代表的直属机构、吉林大学、一汽集团等中直机构和数量众多的高校,构筑了科教人文大省的优势,持续释放创新动力,滋养着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创新想法萌生、落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吉林,为吉林全面振兴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吉林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有力回应着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
从广袤大地到浩渺宇宙,如大潮奔涌,如细雨润泽,创新要素正流淌在每一寸生机勃勃的吉林大地上,各领域科技发展果实累累——
2023年度,我省12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也成为东北三省一区通用项目唯一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省份;
2023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我省排名上升6位,上升幅度全国最大;全省评价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515户,同比增幅排名全国第一;
“吉林一号”卫星第28次发射成功,在轨卫星数量增至114颗;“中车长客造”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加速奔跑;世界首创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惊艳四方;吉林大学研制的万米钻机“地壳一号”钻探设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打造新高地 产业升级释放活力
经济发展,关键看产业;产业焕新,创新是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
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吉林逐渐将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全面发力。
以“科技创新”为轴,传统产业华丽转身,全“链”向新。在一汽科创基地,无人驾驶、无线充电的智能小巴穿梭园区,科技感十足;走进智能驾驶实验室,智能系统“呼风唤雨”,复杂环境自由切换;生产车间里火热忙碌,工业机器人挥舞“手臂”高效作业,平均每分钟就有一辆车下线。
今年以来,中国一汽一系列创新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如红旗EH7全新上市,中国一汽首款扭矩矢量双电机M190/M220首台A样机成功试制下线等;与此同时,全省众多汽车产业链企业加速驰骋于创新赛道,亮点纷呈,汇聚成产业趋新的蓬勃之势。
我省一众老牌制造业企业纷纷锚定“数字化”目标加速转型。
中车长客深度掌握60余项核心学科技术,让中国高铁由“追赶者”成为“领跑者”;吉林化纤织梦六十载,建成全国最大的碳纤维原丝生产基地,并不断向下游延展,当下,企业新型人造丝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吉林石化在自研关键技术领域实现连续突破,产品质量直接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今年以来,企业加快实施新材料提速工程,上半年新材料产量再创新高;吉林油田零碳示范区新立采油厂Ⅲ区块的采油设备忙碌地运转着,依托清洁能源,吉林油田在能源供给方面实现了新突破,产出了我国第一桶“零碳”原油。
厚植“科技创新”土壤,新兴产业拔地而起,集群成势。
不久前,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布了首个高清全球年度一张图——“吉林一号”全球一张图,填补了世界空白。长光卫星成立十年来,凭借不凡的科技创新实力拿下一项又一项“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
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长光卫星以“吉林一号”卫星项目为核心,带动了机械制造、光学制造、光电传感技术发展,逐步打造了完整的产业链,形成涵盖近700家上下游企业的产业集群,让航空航天成为吉林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名片。
构建新格局 优势互补全链贯通
在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尺度下,“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彼此交织、互为支撑,全链贯通的良好生态对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我们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着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着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着力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着力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全面提升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我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构建创新共同体,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难题,推动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双向奔赴。
——实施“揭榜挂帅”“军令状”机制,充分调动优势科研力量,针对产业关键共性问题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吉林省永利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突破射频板条CO_2激光器等关键技术难题;长春三友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突破纤维复合材料技术难关;长春技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突破全光谱流式细胞分析仪荧光强度解析、多色光谱解析、AI判读等系列关键技术……企业通过与高校院所等多方科技力量紧密合作,在短时间内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从高校院所选派科技人才入驻企业兼任“科创专员(科创副总)”,实现科技政策“解近渴、利长远”,以及人才与企业“两促进、双受益”。目前,4批来自73家高校院所的759名科创专员(科创副总)已到岗开展工作,覆盖全省9个市(州)630家企业,涵盖新材料、光机电、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
我省聚焦高新区、示范区创新高地,政策、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正加速汇聚。
在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平畴沃野中安装着土壤墒情、虫情测报、孢子捕捉等地块物联网环境监测设备,高精度摄像头、传感器对设施、机械等全程自动控制,“无人农场”里“新”潮澎湃。
长春新区构建了“一区引领、三片支撑、十园联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北湖未来科学城、永春现代生物医药城“双城”闪耀,光谷、药谷、新材料基地“两谷一基地”活力无限。
长春作为中国光学摇篮,依托传统优势培育光电信息产业快速崛起,在全省新兴产业中分外亮眼。近年来,“长春光谷”围绕“芯、光、星、车、网”领域全面发力,逐渐迸发出产业集聚的磅礴力量。
长春新区光电办负责人介绍,新区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光电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涵盖场地空间使用、税收减免、资金扶持、人才政策等各个方面,努力让创业者、企业家在这里放心“追光”。
当下,我省正不断以创新打通产业链梗阻,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真正实现双链融合,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光电信息等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产业体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阔步向前,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自主创新的道路,我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定会交出更为精彩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