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23版:新中国“吉”精彩

保护接古今 传承通未来

本报记者 裴雨虹

吉林省博物院内的张伯驹、潘素夫妇的人物塑像。 本报记者 裴雨虹 摄

今年,位于吉林省博物院一层C区的张伯驹馆格外热闹,“龙威虎震——吴大澂遗墨展”“我负丹青——吴冠中艺术展”等一批新设展览在这里展出,而这个以人物命名的展馆也再次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张伯驹是谁?他与吉林省博物院有着怎样的关系?

众所周知,吉林省博物院是一座“书画大馆”,其书画藏品无论在数量还是珍贵程度上都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有外地书画爱好者专门在假期连续前往吉林省博物院,只为细细欣赏该院展出的书画藏品,而这些藏品就陈列在张伯驹馆。在今年7月央视播出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中,吉林省博物院副院长钱进在介绍院内藏品《百花图》卷时,道出了其中缘由:“这幅《百花图》卷是陪伴在捐赠者张伯驹先生身边的最后一件国宝级文物,老先生个人收藏的大量历代书画作品都被他无私捐赠出来,我们院专门设置了‘张伯驹馆’,来纪念这位中国传统文化的守卫者。”

1952年,吉林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前身)正式开馆,1961年,大收藏家张伯驹及夫人潘素受邀到吉林工作,1962年,张伯驹被任命为吉林省博物馆第一副馆长。在博物馆任职期间,他以超凡的眼力和广泛的社会关系为吉林文博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选拔、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寻访、征集了一批书画藏品,还将自己的珍藏捐赠出来,其中就包含那幅南宋《百花图》卷,也是我国已知现存最早的一件女性画家的作品。

2016年,迁入新址的吉林省博物院面向社会开放,全新设置的张伯驹馆成为吸引书画爱好者和参观者的一处极有价值的所在。开馆时,南宋《百花图》卷就在展馆正中陈列,深情讲述着张伯驹与吉林省博物院的那段动人故事。

在今年暑期开展的“小小讲解员”社会实践活动面试中,当11岁的杨芯宜被问到对吉林省博物院有哪些了解时,她说出了两个关键词——“张伯驹”和“革命文物”。在参加吉林省博物院以《百花图》卷为基础、设计的博物馆教育课程“一个神秘的生日礼物”后,张伯驹为文博事业倾尽全力的付出让杨芯宜感到热血沸腾,这也是吉林省博物院一直以来给她留下的印象:“这里展出了很多革命文物,它们讲述着革命先烈的付出与牺牲,想到这里,我心潮澎湃,一定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从2008年开始举办的“小小讲解员”社会实践活动,在今年以“破晓——吉林人民革命斗争史陈列”为依托,用20余天的时间,从现场面试、讲解培训、展厅实地教学、红色戏剧体验等多个环节中,选拔出了一批优秀的小讲解员。在整个过程中,数十名孩子对展览中的文物和那段烽火岁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感受。吉林省博物院公众服务部副主任刘梦娇表示:“通过实践活动,孩子们不仅走进了博物馆,更成了博物馆工作的参与者,这些文物背后的历史牢牢记在了他们小小的心里,在未来一定会显现出更大的价值与意义。”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吉林省博物院院长韩戾军告诉记者,为了让馆藏可移动文物得到科学、系统、有效的保护与利用,该院近年来开展了“馆藏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形成了藏品保护管理、协调、监测、分析、处理、预案等一系列风险预控机制,针对书画等纸质文物、存在损失风险较大的文物都进行了不同手段的保护,最大程度实现文物的长久传承。“如今,博物馆已成为人们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印记。我们会继续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展现源远流长的文明历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好博物馆研究、展示、教育、交流等职能,让博物馆这座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韩戾军说。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