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株荚数92,粒数197,茸毛棕色……”10月1日,国庆假期的第一天,在吉林省农科院范家屯杂交大豆育种基地,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张春宝研究员正在对从试验田收获的大豆植株进行考种。
金黄的豆荚,颗粒饱满,对张春宝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杂交大豆研究团队来说,日夜辛苦照料的“大豆宝宝”,到了检验一年成果的关键时候。
大豆摇铃千里金。试验田中一株株豆秧上,豆荚饱满,籽粒充实。“整片试验田都被划分成若干个小区,一个小区种植一种杂交大豆组合,经历一年的‘大浪淘沙’,最后决选胜出的,就是让我们满意且惊喜的‘孩子’。”张春宝手持镰刀,一边收割一边介绍,试验田凝结着团队一整年的心血。
国庆假期,对于大多数人是团聚出游的休憩时刻,但对张春宝和团队来说,却是最忙碌的时候。
“每年这个时期,我们团队都要抓紧时间,把田里的大豆收回来。不然等到‘炸荚’,试验结果就会产生波动,一年的努力可能会付之东流。”张春宝9月30日刚从黑龙江省绥化、佳木斯的杂交大豆异地鉴定点调查取样归来,就马上投入到范家屯基地的收获考种工作。“农时不等人,我们农业科研人员很少有长假,只要能选育出高产、优质的杂交大豆新品种,助力国家粮食安全,再累也值得。”
装载豆秧的拖拉机不停往返,试验田已经裸露出一块块空地。杂交大豆研究团队成员从早上7点就开始依照成熟度按小区收割,预计国庆假期可以完成大部分收获工作。
望着连绵不绝的大豆秧,有些区块,却还是绿色,而有些豆秧结荚较少,甚至还趴在地上,并没有被收割。“这些绿色的豆秧,是我们选育的中晚熟品种,还要10余天才能成熟,而这些性状不好的豆秧,则是产量较低、抗倒伏性差的杂种劣势材料。”张春宝解释说,目前大豆杂种优势利用,也就是杂交大豆育种采用“三系”法(保持系、不育系、恢复系)。通俗易懂的说法是:不育系就相当于原始的汤底,恢复系就是各种佐料,让不同的“汤底”与千百种佐料组合,最后哪个组合结果让人满意,就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杂交大豆新品种。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杂交大豆是我国在国际大豆领域的领先技术。希望可以通过不断创新,选育出更高产的杂交大豆品种,提高豆农生产积极性,让我国大豆能自给自足,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对于张春宝来说,这是他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