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科教卫

秸秆治盐碱 改良效果好

——中科院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秸秆改良盐碱地测产见闻

本报记者 徐慕旗

巧“借”秸秆治盐碱,让昔日的不毛之地传来收获的好消息。日前,在松原市长岭县中国科学院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的实验田,专家组进行了实地勘察测产。结果显示,预埋秸秆改良盐碱荒地成效显著,玉米产量为每亩368.86公斤。

这项首创技术,为中重度盐碱旱田改良提供了又一个新方案。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黄迎新团队一直在探索利用秸秆治理盐碱地。“我们东北不缺秸秆。秸秆还田能增加地力,不妨就从丰产田里‘借’来秸秆,看看在盐碱荒地里是否奏效。”黄迎新说。

“去年6月,我们在这里开展了室外实验。”黄迎新抬手一指。放眼望去,一公顷的实验地块上玉米长势良好,果实饱满;而一旁未经改良的地块上,玉米植株低矮,果实寥寥,对比非常明显。

改良盐碱地,技术越简单越好,成本越低越好。之前的技术是“秸秆+喷淋”,喷淋环节能加速秸秆腐烂,效果很好,但黄迎新并不满足于此。“喷淋需要设备,会增加改良成本。”他说。

因此,黄迎新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去掉了喷淋环节,同时加入 “预埋”和“增量”两个环节。

“预埋”是在头一年就埋下秸秆,通过延长腐烂周期,替代喷淋环节。对此,黄迎新解释:“10吨以上秸秆翻耕还田,在自然腐烂的情况下,当年种植土壤不保墒,作物生长受限,所以要‘预埋’改良土壤,次年再耕种。”

“增量”是将秸秆添加量增至每公顷40吨。

“为啥每公顷非要添加40吨秸秆?”记者不解。“因为这样效果好,性价比高。” 黄迎新答道。

实验表明,30吨以下秸秆翻耕还田对重度盐碱地改良效果不佳,作物产量低;但秸秆加得越多,成本也会随之增加。每公顷40吨恰好是一个平衡点,兼顾了效果和成本。

黄迎新替农民算了一笔账:每公顷添加40吨秸秆,秸秆成本加上雇农机约需7000元,这是一次性投入;第二年耕种,需要种子、肥料、除草剂、农机等投入,盐碱地投入较低,每公顷约需4500元;改良后的地块每公顷产粮4000-5000公斤,按每公斤1.6元的价格,能赚1900-3500元;随着地力增加、产量提升,2—3年就能把改良成本赚回来,而盐碱荒地则会快速变成农田。

在另一片实验地块,今年春季添加的秸秆仅有零星浮于地表,多数已经腐烂。土壤剖面记录着改变——秸秆被旋耕至20厘米深度左右,随风雨冷暖渐渐融入土壤,化作黑色养分。明年春耕后,这片荒地将绿意盎然。

为了探索不同条件下的改良效果,黄迎新团队又选取了一片之前种过庄稼的地块,进行免耕、隔层、旋耕三种秸秆还田方式,对比盐碱地改良效果。

测产最后,以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院长都兴林为组长的专家组给出评价:“预埋秸秆沃土增碳技术改良盐碱地效果明显,种植当年经济效益显著,可实现重度盐碱地低成本、持续、有效改良。”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