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用青春描绘胜战航迹

——记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王鹏

本报记者 祖维晨

秋日长沙,桂花飘香。

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实验室内,王鹏教授正飞速记录着实验数据,一行行代码跟随光标“行进”。作为飞行器控制领域的青年科技专家,今年不满40岁的王鹏先后攻克多项核心技术,为我军新质战斗力提升作出重要贡献。

王鹏是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让新型飞行器在未来战场更灵巧、更智能。”王鹏笑着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工作。

“家乡养育了我,我走得再远、飞得再高,永远都是吉林儿郎,我会时刻关注吉林的发展,为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感到振奋。”王鹏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吉林人,他更是吉林的骄傲。

初心不改为强军

在王鹏心中,家乡吉林是一片有着拥军优属光荣传统的土地,处处涌动着参军报国的热情。因此,他从小对军人这份职业就非常向往,过年做新衣要选军绿色,去照相馆拍照首选军装款式。“2002年,我读高二,观看了正在热播的电影《冲出亚马逊》后,在心中油然生出强烈的爱国情和自豪感,再次被那身军装深深吸引,从军的种子在心中快速生长。”2003年9月,王鹏以优异的高考成绩顺利考入国防科技大学,穿上了梦寐已久的军装。从此,他成为国家航天科技力量的一份子。

本科和硕士期间,他的目光穿梭在恒星、行星之间,向着太空前沿领域一路前行,并因专业成绩突出于2009年提前攻读博士。王鹏所在课题组承担国家某工程基础研究工作,研究难度较大。

“这个方向是要解决部队战斗力提升的实际问题,很具体,也很难,而且越往后会越具体、越艰难,你愿意换到这个方向上去吗?”导师吴杰教授找王鹏谈话,试着询问他的态度。

面对如此大的研究方向调整,王鹏想到了自己的初心:所做一切,都是为了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他斩钉截铁地对导师说:“只要任务需要,再难我也愿意尝试。”

就这样,博士阶段的王鹏转向了完全陌生、更具为战特性的研究中,这一改就是十几年。

2018年,全军现役军人转改文职人员的第一年。面对改革大潮,王鹏又一次走到选择的路口。军徽、军装、军人,每一个字眼都是那么的难以割舍。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感恩,所以坚守;因为信心,所以坚定……”6年前的隆冬深夜,王鹏郑重写下转改申请书。那个夜晚,王鹏反复摩挲着领口的松枝叶领花。

“转改后,衣服颜色虽有不同,但奋斗强军的底色都一样,能够在岗位上心无旁骛地干着战斗力急需的事业,才是最重要的。”那时,王鹏是学院最年轻的教研室主任,他成为全校首批递交转改申请书的人。

转改后,王鹏仍然如往常一样:大量的课程教学、繁重的学科专业建设、紧张的科研攻关……因业绩突出、表现优秀,转改当年,王鹏就获得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次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面向战场育英才

在初登三尺讲台那一刻,王鹏就在认真思考:如何上好一门课?

第一次以教员身份迈进教室,王鹏背着摄像机径直走向教室后方。在学员惊诧的目光中,他把摄像机架好、开机,再上台讲课。“下课后,我就回去翻看录像,从仪态、语速、语调再到讲授内容,逐一分析有哪些不足和需要加强的地方。”

就这样,摄像机作为王鹏课堂“编外成员”,“听”了他整整一年课,也为他在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立下汗马功劳。积累了一定经验后,王鹏将录像改为录音,直到现在依旧坚持。

王鹏的课堂,学员们公认充满了“战味”,不仅案例来自战场,课堂本身也“硝烟”味十足。

“这个方案设计依据什么?性能提升了多少?”“理论上看起来合理,但实际工程应用根本行不通……”这是王鹏“翻转课堂”上最常见的一幕。他以真实战场为背景建立案例库,课前设计选题,请学员分组汇报。

学员吴磊磊对于王鹏的课程记忆尤为深刻。“我专业基础较为薄弱,王教员就鼓励我参与‘翻转课堂’,尝试当‘小教员’讲解部分内容。”据吴磊磊回忆,因为王教员的不断鼓励和耐心指导,最终,他的课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王教员的课越来越‘卷’,如果不用功准备,很容易研讨时下不了台。”

其实,“卷”起来的,并不只是学生。90分钟的“翻转课堂”,王鹏至少需要用3天来备课。“这里培养的学员将走向明天的战场,成为军队建设的重要力量。我们的教学可以说是源头中的源头、基础中的基础、支撑中的支撑。”王鹏说,作为军校教员,责任十分重大,要努力为部队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抱歉教员,因为各种原因,结题报告拖得太久了。”一天凌晨,学员武玉斌把大创项目结题报告发给王鹏,并满怀歉疚地发送了这条消息。“收到,我先看一下,有修改意见就反馈给你们。”没想到,王鹏秒回了这条信息。三天后的凌晨,武玉斌又收到王鹏发来的文档和一条信息:“标黄部分需修改完善,我已提供思路,改好再给我看看。”紧随其后,发来一篇论文供武玉斌参考。

不只是武玉斌,多位学员都收到过王鹏凌晨的回复。“教学就像雕刻艺术品,急不得、虚不得,必须得下苦功夫、硬功夫。只有这样,培养的学员才能适应部队需要,才能制胜未来战场。”王鹏坚定地说。

向战而研攀高峰

走进空天楼,映入眼帘的是一面令人震撼的“人才森林”展示墙。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大批科技帅才、系统总师、首席专家,犹如繁星映照着强国兴军的浩渺空天。“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品质,深深影响着我。”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是王鹏的一贯准则。

2007年,王鹏第一次以研究生身份参与课题研究,导师吴杰告诫王鹏:“科研工作不能有半点投机取巧和马虎大意,必须踏踏实实,要百分百严谨细致,尤其是航天事业,没有九十九分,每一个数据、每一行代码都要核对再核对,每一份报告、每一个成果都要推敲再推敲……”

在一节实验课上,王鹏引用了航天工程中一个特别的思想——“归零”。“在我国航天事业中,一直坚持‘不带问题上天’的原则,伴随其产生的是归零思想,一旦出现问题,无论多小的问题,整个工程都要从零开始。做科研要耐得住心性,在压力下对有效结果的追求是科研乃至今后一切工作的重要标准。”王鹏告诉学员们。

秋日的暖阳洒进王鹏的办公室,为笔挺的“孔雀蓝”制服投下温暖的光韵。办公桌上整齐摞放着一沓文件,那是王鹏为部队设计的某系统材料。

一次到部队调研时,有两家单位都向王鹏所在团队求助,“我们每年要执行几十次任务,如何控制设备状态,是最头痛的难题,能不能设计一套适用的系统?”

“帮部队解决制约战斗力生成问题,是我们的职责使命。”王鹏毫不犹豫接下了任务。经过两年努力,他与同事们基于国产自主可控平台设计出一套系统,彻底改变了两个单位原来的被动保障模式和数据事后分析方式。

工作10余年来,王鹏与课题组先后为部队解决了多个制约战斗力提升的痛点难点问题,研究成果获得基层部队广泛好评。

向战而研的岁月,枯燥而漫长。王鹏记得,为了攻克一项技术,他潜心研究了5年才最终有所突破。

夜幕沉沉,王鹏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着。这光亮,照亮着每名新时代国防科大人心中的梦想。面对记者,王鹏谦虚地说:“在这个校园里,比我干得更好、比我加班更晚的人大有人在,大家都为了奋进一流、为了强军事业在奋力奔跑。”

走近王鹏,记者清晰地看到新时代军队青年科技人才挺立潮头的青春航迹,也能听到“孔雀蓝”向战为战而行的铿锵足音。王鹏,吉林为你骄傲!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