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三农

最后的努力也会创造奇迹

    2017高考倒计时只剩最后几天!大考在即,该如何合理安排这几天的学习、生活,如何调适心理,以最好的状态迎接高考?本报综合了近年来诸多名校教师的经验,教你“临阵磨枪”。

    政治

    高考考前复习的辩证法

    一、用初学者的心态回归教材,大箩收西瓜,小碗捡芝麻

    众所周知,同学们经过几轮复习和大量的应考训练之后,到考前应该是回归教材、回归知识点的时候了。但是如何回归教材呢?我建议大家以初学者的心态回归教材,可以不用带太多的任务,放松的、全面地去读书。我和学生们搞过“淘宝阅读游戏”的形式,意思是一边读教材一边顺便找出在以前学习中没有留意的细节,就像淘到金子一样。 

    二、以放得下的心态搞好复习,用取与舍的策略超越题海

    许多同学在临近高考前,越是复习就越感觉自己不会的问题越多,进而产生焦躁情绪。既然背不完高中三年未完成的知识,那就别总挂念着这个“宏伟目标”,而是现实一点儿——彻底解决刚刚考完的试卷中的自己掌握得不扎实的知识点。在这种放下之中,你自然就会有了收获。

    这个时期做题也不宜再采取题海战术,除坚持每天以难度适中,数量较少的习题保持状态外,更适合的是浏览错题集,反思做过的试题中曾经出现的那些错误,并适当总结规律。

    三、模块不同,侧重迥异

    政治学科的四个模块,在这个阶段应以不同的侧重方式复习。《经济生活》《政治生活》除习题和扎实基础知识之外,可以以浏览时政热点的方式提高复习效率。在浏览时,重视时政热点与课本的结合,做到以某个热点去分析其所体现的基本原理,或以某些知识点去阐述说明一些热点问题。同时,可以顺路记忆一些时政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如“建立产权制度的意义”,“供给侧改革的措施”,“传承传统文化对社会的意义”等。

    长春市第五中学 李玉光 长春市政治学科骨干教师

    历史

    每天定时定量训练,消化知识点

    夯实基础,构建体系。回顾基础知识,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能够迅速获取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并第一时间建立与基础知识的联系。

    错题整理,查漏补缺。梳理高三以来大型考试的试卷,将错题进行整理分类,全面掌握错题涉及的知识点或能力要求。适度练习,调整状态。考生每天定时、定量训练,既可以消化知识点,又可以使答题状态最优化。

    关注热点,针对复习。强化热点、重点知识强化复习,如周年纪念、民主法制、经济全球化、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经济体制调整等。选修模块复习时需关注中国古代史改革和世界史的相关人物。

    地理

    做好四“再”,每天坚持练十题

    重点图表再回顾:重点图表主要来源于地图册和教材,重点图表有世界地形图、世界洋流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分布图、必修一教材中的地理原理图、地理规律图等。阅读图表时要带着问题,有方向、有重点地阅读。

    重点知识再梳理:将地理的核心主干知识再梳理一遍:自然地理重点是“四大圈层的相关原理、规律”等;人文地理重点是“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商业”等人文要素的分布特征、区位条件等;区域地理重点是“典型区域的特征”,环境保护重点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管理”等;海洋地理重点是“海底地形、海水性质、海岸类型、海洋资源、海洋自然灾害、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权益”等。

    答题规范再强化:慢审快答、圈画关键字词、先主再次、看分答点等这些答题的常规要求再强化、再训练;还有关键的易错字词纠正到位。

    “保温”训练再提升:最好每天坚持十道选择题的训练,保持做题的感觉。

    作文

    高考作文怎样得高分?

    高分作文是每一个莘莘学子的追求。高考作文怎样得高分?编辑综合了一份名师经验,供大家参考,即重视“把握规律与灵活变通”、“辩证思维与联系实际”、“有所为与有所不为”这三方面,高分作文就不是梦想。

    把握规律与灵活变通

    高考作文命题,万变不离其宗。一般来说,高考作文命题与当代文明发展的进程关系甚密。仔细分析,考的无非是“自己与自然、社会、他人、未来的关系,及由此体现的人生价值取向问题”。

    据此,考生考前如能潜下心来,好好思考这些问题的方方面面,具体、细致、认真地改好写过的作文,并在高考作文时举一反三、灵活变通,无论面对何种命题,审题立意就有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作文就会纲举目张、成竹在胸了。

    辩证思维与联系实际

    具体题目具体分析。近年盛行的作文命题有很多思辨型题目,如“有益与无益”、“常与变”、“勇与畏”等,近期报刊上思辨型的文章也不少,如《“键对键”取代不了“面对面”》《“天眼”与 “心眼”》《“老实人”与“老好人”》等,这些题目,都需要辩证分析。

    写 “有益与无益”,不能简单地推断哪是 “有益”,哪是“无益”,而应一分为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分析问题,从而得出合乎事实及规律的价值判断。有的事情表面上看是“有益”,实质上是 “无益”,同样,有的事情表面上看是“无益”,实质上是“有益”。

    写“常与变”,应该意识到遵循规律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灵活变通并不意味着可以违背规律,只有遵循规律与灵活变通才能更好地获得进步与发展。

    写“勇与畏”,就要意识到“勇”不是无视自然、无视规律、无视历史、无视事实、无视生命,逞无知鲁莽之勇,畏不是屈服邪恶、屈服假丑、屈服腐败、屈服强权、屈服残暴,呈懦弱无能之畏;勇应该是实事求是,嫉恶如仇,公正无私,直面缺失,坚持正义,捍卫真理之勇,畏应该是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历史、敬畏真理、敬畏法律之畏。

    最后,辩证思维还要联系实际,使文章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

    /文字统筹 张志善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