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岭城,碧水蓝天写满诗意,一幅山清水秀的幸福河湖新画卷正在生动铺展。
近年来,公主岭市深入推进幸福河湖建设,从“总指挥”到“最前哨”,层层压实责任,治理效能日益提升。在东辽河、新凯河、小辽河,多年不见的蝲蛄、冷水鱼,迁徙的秋沙鸭、白天鹅纷纷现身。涓涓碧水长流,人水和谐共生,这幅生动画面正是公主岭市扎实推进河湖长制工作的缩影。
有效管护河湖“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公主岭市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契机,推出丰富多彩的河湖保护活动,倡导全市有关部门、各乡镇、社会团体及志愿者纷纷行动起来,深层次、多样式推进河湖长制工作,让“全民亲水护河”“共建幸福河湖”理念深入人心,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活力。
以“河长制”促“河长治”。公主岭市不断强化镇村两级河长履职,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共建幸福河湖,积极营造社会各界和群众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河湖管护的良好氛围;强化河湖长制共建共治,让河湖保护实现良性互动,确保辖区河流实现长治久清;强化全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深入开展河湖长制志愿服务,倡导居民自觉保护水生态环境,用实际行动护航家乡碧水。
发动群众力量,共同守护一河清水,河湖长+“民间河长”+河湖志愿者等力量不断彰显。一系列强有力举措让域内河流重焕生机,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绿色指数”“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为实现碧水长流,公主岭市创新推动河湖巡查与保洁一体化运行,通过建立一体化监管机制,着力发现和推动解决涉河问题,有效守护河流“最后一公里”,实现河湖协同共管、长治久清。
“一体化工作模式”破解瓶颈
公主岭市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境内有53条河流,属于季节性河流,自净能力弱。以前,因缺乏有效管护机制,只能通过大规模集中清理方式,阶段性解决河道脏、乱、差现状。
实施河湖长制工作以后,公主岭市下大功夫,精心谋划、创新推动,建立巡查保洁一体化监管机制,同时积极争取本级财政资金等保障性支持,立足全域,向水而行,破解难题。
公主岭市将每年800万元的河道保洁专项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河流长效保洁费用按照城区内河每公里每年3万元标准、各乡镇河流按照每公里每年5000元标准拨付,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建立起巡查、保洁一体化工作模式,让各级河湖长实时掌握河湖动态。在公主岭市河长制办公室基础上,成立公主岭市河湖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全市河湖治理、保护,为河湖长制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步建立“河道长效保洁机制”运行情况信息月报制度,实现“涉河”问题立督即改、立办快结,有力彰显了公主岭市管河、护河的坚定决心。
打通“痛点堵点” 催生“景点亮点”
公主岭市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公众参与、巡查保洁一体化”和“河长制组织体系”相结合的原则,率先确定河道保洁责任主体和具体责任人,市政府统筹安排河道保洁经费,明确河长制成员单位职责,保证河道长效保洁全面推行;将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以及河长制考核范畴,市河长办每月对河道巡查保洁开展不定期巡查、回访,对屡查不改问题报请纪检监察机构追责;将河道长效机制实施范围从53条河流伸展到支流支沟支汊及河流末梢和有外源污染入河风险的排水沟、排涝沟、冲洪沟、农田回水渠和水塘,推动河湖巡查保洁一体化机制落地落细,有效守护河流“最后一公里”。
河湖管护,成效显著。随着“河道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和推行,公主岭市地表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区域内国、省断面水质连续达标。每年春秋两季,苍鹭、丹顶鹤等国家保护动物重现东辽河沿线;土著鱼类葛氏鲈塘鳢和餐鲦鱼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明显提升,水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提升至整体健康;各类涉及水体黑臭投诉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市涌现出一批“清水绿岸”样板河道,原来的“痛点堵点”变成“景点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