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1版:头版新闻

夯基筑台 蓄势赋能

——我省大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综述(下)

本报记者 王丹 徐慕旗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现创新发展,教育、科技、人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我省积极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部署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改革”重点任务。今年7月,省委书记黄强在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调研时强调,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发展,努力把吉林科教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成果。

我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由“物理整合”向“化学反应”跨越。

科技成果转化,让人才“心血”走向市场,创造价值,是释放人才活力、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

吉林碳谷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十几年来,一直和长春工业大学保持着密切的产学研合作。“科创专员(科创副总)”政策让双方联系得更加紧密。

“一方面,企业研发攻关需要理论指导;另一方面,高校院所科研人员需要了解产业一线实际情况。”在长春工业大学副教授付中禹看来,“科创专员(科创副总)”政策实现了企业和人才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省科技厅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双千工程”。启动实施“吉林省科技人才助力企业创新跃升三年行动”,目前全省73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759名“科创专员(科创副总)”到岗开展工作,覆盖全省9个市(州)630家企业;启动实施了4批25项揭榜挂帅(军令状)机制项目;启动成立省科技经纪人创新发展联盟、省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投资联盟、省科技成果服务平台“两联盟一平台”。同时,启动了2批18家省属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赋权职务科技成果1928个,转化职务成果633个。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企业是人才发光发热的重要舞台,我省持续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启动实施科技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三年行动,系统实施“破茧成蝶”、企业R&D投入引导计划、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举措,推动政策、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企业集聚;

——发布2023年度吉林省优秀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强榜单,与交通银行吉林省分行、中国邮储银行吉林省分行等12家金融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启动实施“先投后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创新试点,从企业申报的19个项目中筛选了3个项目列入首批“先投后股”试点,助力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

——推动成立“吉林省汽车绿色轻量化材料科技创新联盟”“吉林省功率半导体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2个技术创新联合体(创新联盟),我省创新联合体(创新联盟)数量已达11个。

通过“筑高台”“搭舞台”,不断拓展科研“边界”,我省荣获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12项,其中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团队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董绍俊院士和吉林大学徐如人院士包揽第四届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

一系列重量级奖项,彰显了我省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和丰富的高端人才储备。为了将科教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成果,我省积极搭建高能级的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强化成果产出,引领产业振兴。

初冬时节,吉林农业大学海南南繁育种基地一派火热的施工场景。这里是三江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成为科研人员实验、办公、住宿和预试验场地。

未来,三江实验室将广泛汇聚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通过重大项目,精准引进能够解决吉林大农业现代化建设重大科技攻关难题的高层次、高水平人才队伍,通过具体任务重点培养能够扎根吉林大地的本土人才。

今年以来,我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实质进展。出台《吉林省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启动建设吉光实验室、长白山实验室和三江实验室3个省实验室,将按照边建设、边聚才、边科研、边转化的原则,积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目前,省重点实验室总数已达158家;新增院士工作站1家,目前院士工作站数量已达14家,柔性引进15名院士驻站指导;高位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我省已有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获批。

随着我省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一系列创新要素加速汇聚,教育、科技、人才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不久前,依托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中药材道地品质高光谱检测技术,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攻关,成功推出“野山参智能分级辅助鉴定系统”,为人参年份和品质鉴定贡献了科技力量,赋能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了推动“产、学、研”加速融合、协同提升,我省高校和企业强化人才联合培养,从高校单向为企业输送转变为校企双方联合培养,“订单式”校企联合招生、校企共建实践基地,让高校和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高校和企业通过深化合作、资源共享、交流互动,不断完善人才发展培养体系,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精准培养,从而促进专业与产业的“同频共振”,推动产学研的创新发展。

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底气”。为了用好人才这一科技创新第一资源,我省全力育才、引才、留才,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汇聚成科技人才赋能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为了让人才在吉林沃土安心工作生活,我省积极筑巢引凤、优化环境。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人才激励政策由1.0版迭代升级至3.0版,构建了“1+N”人才政策体系,人才分类定级评定、安家补贴、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举措不断惠及广大人才。

“吸引我来的是中国科学院的高端平台和优秀的科研环境,让我安心的是吉林省的人才政策,可以无后顾之忧地投入科研工作。”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伟说。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不断引入人才。该所湿地恢复与湿地农业学科组组长文波龙难掩喜悦之情:“我们组不断有人才加入,有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也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大家聚在一起搞科研,干劲十足。”

作为我省商业航天产业的一张闪亮名片,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坚持“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人才引进理念,10年来累计引进近千名硕博人才,打造了优秀人才“蓄水池”,企业创新发展动能澎湃。

在激情、智慧、力量喷薄而出的今天,我省将继续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构筑人才竞争优势,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贡献。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