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也是创新创业浪潮的生力军。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推动创新创业的重要阵地,应着力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引导学生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的精神、创业的意识内植于心、外化于行,在创新创业中进一步展现才华、服务社会。
更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理念和精神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与创新创业教育同质同源、同心同向,两者在内容、目标、方法等方面高度一致。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坚持以课程为载体,注重立德树人,把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中,着力构建“通识课+专业课+在线案例课”等为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从而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强化系统思维、统筹设计,从学生入学起逐步加深其对未来岗位、行业领域、职业精神等方面认识,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使创新创业成为学生职业成长中的自觉意识。要坚定不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动教育、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工程,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发展及未来职业发展,使其在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中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把工匠精神深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工匠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将工匠精神的涵育充分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对于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中强化人才工匠精神涵育,全面提升其创新创业思维、精神与意识,更好地崇技尚能、德技并修,继而成长为领军人才、大国工匠,为扛起新时代使命任务持续赋能。高校应积极发挥学科系统多元、人才智力资源集中等优势,加强对工匠精神的探究,推动工匠精神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引导青年学子坚守理想、坚定信念,锤炼精神品格、练就过硬本领。要在专业教育中全面融入工匠精神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养成“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等优秀品质,为成长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奠定坚实根基。要深度挖掘践行工匠精神的优秀典型,通过开设劳模大讲堂、举办劳模事迹报告会、聘请劳模工匠担任兼职教师和德育导师等形式,把企业技术“尖兵”、能工巧匠请进来,让学生与一线能人面对面对话,深切感悟和体会工匠精神。
着力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效的重要途径和保障。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巩固专业知识,在专业教育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积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将其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专门课程群。利用信息化和新媒体技术打造“金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通过举办创新创业相关活动、建立社团、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业潜力。从“供给侧”入手,精准把握学生“想要什么”和自身供给上“能给什么”,建立丰富、多元、灵活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与服务的新型供给机制,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个性化品质和学生吸引力。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教育形式,要在其发展中充分用好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行业发展趋势,深入开展校地合作和产教融合,构建面向真实场景的实习,促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生根、产生实效。要秉承“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训练中心等方面建设,通过创设真实的创新和职场环境、开展对接职场岗位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以真实的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组建学生创新团队等方式,把教与学、学与做、做与创紧密结合起来,构建起一个理论与实践、隐性与显性、情景与实战相交融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全力培养学生实战能力,使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与本地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创新创业校企合作基地,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学生提供接触真实生产环境和企业管理模式的机会,促进其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养成和提升,更好适应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