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无论哪个季节,走在双辽的田间小道,无不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在双辽大地,正唱响移风易俗“好声音”,讲述文明新风“好故事”。一桩桩带着露珠、沾着泥土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悄然涌现,一项项村规民约映照于心、转化于行,一颗颗正能量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23年以来,双辽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域范围内纵深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风行一时的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农民群众在婚丧嫁娶中的人情、宴席、彩礼等支出负担明显减轻;文明风尚日渐浓厚。两年来,全市有效劝导各类“余事不办”3500余件,农村家庭年均随礼支出减少5000—1万元。
做细“顶层设计”:
形成制度体系,上下“一盘棋”
一个时期以来,农民群众在婚丧嫁娶和各类余事中的人情、宴席等支出一直比较重,盲目攀比,余事繁多让百姓越来越多的钱成了桌中菜、杯中酒。乔迁、升学、当兵、寿辰、满月、开业各类余事层出不穷。记者随访得知,以前的随礼支出大约花掉了农民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红旗街道官井村村干部每年工资为两三万元,因为参加“这个事那个事”,工资一年连一万元都剩不下,农民群众在回本和从众的心态中裹挟,年复一年承担着较重的随礼负担。
双辽市深切意识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抓住移风易俗这个“牛鼻子”,必须用文明新风吹散“陈规陋习”!
走访调研。双辽市高度重视移风易俗工作,召开专题常委会、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推进会对移风易俗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市委书记深入村屯调研,首先了解移风易俗工作落实情况,并结合实际提出工作要求。市委组成调研组深入乡镇、村屯进行实地调研走访,与村两委成员、部分群众代表座谈交流,大多数村民都表达了“别人不办我不办,别人要办我还办”的意愿,也表示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现象的反感。
统筹推进。针对调研摸底情况,双辽市明确了移风易俗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治理目标、治理重点、主要措施和进度安排。确定了“党委主导、乡镇主责、群众主体”的工作原则和“整体推进、稳步实施、综合施策”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正向引导准则,确定了“整合资源,多元化主体协作”的工作方针。
顺应民意。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双辽市着眼于民意回应、治理放活和自治激活,将移风易俗做成“民政”而非“行政”。市级层面只出台框架性、原则性指导意见;乡村层面以村民自治主导风俗变革;群众层面充分调动参与积极性,让他们成为移风易俗的主体力量。
建章立制。双辽市制定出台了符合实际、便于基层执行的《双辽市移风易俗工作方案》,细化部门、乡镇(街)、村(社区)工作职责,把落实移风易俗纳入《双辽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方案》考核,以及乡镇(街)党工委书记、村级党组织书记综合考评体系,织密横向纵向“规矩”网。通过建章立制,明确告诉村民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不该做什么,红白喜事等应该怎么操作。比如,倡导婚丧喜庆每桌菜品、烟酒总价不超过300元,车辆不超过10辆;宴请一般不超过一天、一餐,每户赴宴人员为1人,礼金不超过200元等具体标准,为移风易俗工作提供了指导性要求。同时,积极鼓励各乡镇(街)、村(社区)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方法举措,创新性开展移风易俗工作,避免千篇一律。
“谁真心为老百姓好,群众心里都有一杆秤”。双辽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旭升说:“自去年以来,我们坚持力度和温度,全域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从思想上形成自觉、制度上形成规范、风气上形成氛围。具体来说,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社会宣传引导、表彰奖励先进典型等务实举措,日渐形成‘除陋习、树新风’的浓厚氛围,不仅有效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也让文明新风浸润千家万户。”
做深“唤醒教育”:
上门宣传,进屋“算账”
移风易俗表面上针对的是行为习惯,实质上改变的是价值观念,难度极大。因此,破除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必须从思想上形成自觉、风气上形成氛围,用“唤醒教育”营造出新的“跟风随大流”。
善用理论平台。依托“理响双辽”基层理论宣讲品牌,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围绕移风易俗主题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活动200余场,覆盖群众1万余人,使移风易俗观念家喻户晓。
巧用宣传阵地。利用全媒体平台,以及乡村大喇叭、文化墙、流动宣传车等方式,用群众喜欢听、听得进的语言讲情讲理、说深说透。制作倡议书、挂历,悬挂大横幅,开展集中承诺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
活用宣传队伍。组织文艺志愿者,围绕节俭办红白事,自编自导大量短剧、快板、三句半、二人转小帽等文艺节目,送戏到村屯,熟悉的人演熟悉的事,寓教于乐、沁润于心,非常受欢迎。各乡镇(街)自发组织编排《大操大办不值当》《升学不“厌”请》《私奔》等短视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导群众转变观念。
同时,挨家挨户为群众“算账”——不大操大办,一件事就可减少酒席车辆等支出2-3万元;大操大办,不仅“本钱”收不回来,还直接影响下一代的价值观,造成“双重损失”,由此促动群众反思。
两年来,双辽市开展各类移风易俗宣传活动600余场,发送传单7万余份,举办文艺汇演167场,制作短视频78个。农村家庭年均随礼支出平均减少3000—5000元。调查显示,“唤醒教育”有力、有效,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从被动接受移风易俗,转变为主动认同。
做活“村民自治”:
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银行
移风易俗要想取得良好效果,离不开村民的主动参与。双辽市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突出村民自治,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群众的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就会涌现出无穷无尽的智慧。
村规民约作为村民共同认可的“公约”,各乡镇(街)、村(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在法律规定框架内,充分考虑群众意愿、风俗习惯,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定规矩、立良俗、破陋习,越来越多的群众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新观念入耳、入脑、入心,“约”出文明乡村新气象。
创建“一约四会”制度,统一由村级党组织书记担任会长,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由村内有一定威望、甘于奉献、处事公道、协调能力强的群众代表担任会员并制定章程。
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全市190个村无一遗漏。红白理事会敢碰硬、敢较真儿,不怕“得罪人”。定期张贴“红黑榜”,对遵守村规民约的红榜公示,对违反村规民约的黑榜曝光,让上红榜者“吃香”,上黑榜者“红脸”。人们津津乐道:“昔日比排场、今朝比红榜”。官井村红白理事会成功劝阻大操大办20多户,每户保守算节省5000元,全村节省10万余元。东明镇庆祥村一村民,不遵守村规民约搞大操大办,经村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后进行黑榜曝光,退回操办所收礼金,并在村民微信群中进行公布,形成了村民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该村至今余事一件未办。
各村普遍建立了“道德银行”,将移风易俗纳入“道德银行”积分,创新村民道德建设模式。柳条乡柳条村制定了《道德银行管理办法》《道德银行评分细则》《积分兑换细则》,每个家庭建立一个道德银行账户,设立道德存入、日常管理、奖惩落实三个环节,采取“申报-评分-公示-兑换”的方式进行,积分一月一评比,一季一兑现,一年一表彰。每月1日,由积分评审小组确定加分或扣分。评定标准涵盖“遵纪守法、家庭美德、人居环境、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社会公德、勤劳致富”7大类,积分评比过程和结果全部公开透明,接受大家监督。存在不良行为记录的家庭,则失去道德银行评比资格。存入道德银行的好人好事,作为“星级文明户”“好儿媳”“好公婆”“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等年终评选的一项重要依据。增设“进步奖”“最美十户长”等奖项,年底集中表彰。村“两委”有效整合村集体收益资金,征求村民意见后,购置30余种生产生活必需品作为奖品,根据分值兑换。
双山镇秀水村自发筹集两万余元,存入道德银行作为奖金。每月评比各方面先进典型10人,每人次积10分,每季度根据得分兑换相应奖品,年底清零。评选方式为村民自荐、他人推荐、村委会考评,最后由道德评议会评定。将评上的村民事迹制作成宣传板,在“基层治理光荣榜”公示。
王奔镇光明村推行移风易俗“五步工作法”,即一约二倡三讲四带五评。一约:把移风易俗标准编成顺口溜,听得懂、记得牢。二倡:提倡“两不”(不大办、不乱办),有奖励有优惠,奖品有婚庆公司大礼包、华生电器优惠券、农行低利率贷款等,反之各种经济活动均会受到影响。三讲:发动党员、十户长、志愿者入户发放村民手册,讲解新修订的村规民约,确保人人皆知。还利用“小院课堂”、农家书屋、“王奔那些事儿”抖音号等平台,把“大道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推动移风易俗理念入脑入心。四带:党员干部带头落实,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还管好家人,为文明新风“打样”。村书记姑姑家孩子结婚只办10桌,村会计孩子上大学压根就没办,四屯屯长儿子买楼也不张罗酒席。全村仅升学宴这一项,两年中简办12起。五评:开展移风易俗示范户、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儿媳等评选活动,选树先进,传播正能量。
做强“联动机制”:
打实组合拳,齐抓共管
建立联动机制,打响组合拳。双辽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规划全市移风易俗工作,把好脉、找准症,提高施策的针对性和措施的操作性。组织部、纪委、人大、政协、教育局等部门分条线制定9个相关文件,形成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格局。
中高考前后,是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关键节点。市纪委印发了《关于严禁违规操办和参加“升学宴”“谢师宴”的通知》,对有子女升学的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进行约谈提醒,并签订《不违规操办“升学宴”“谢师宴”承诺书》,接受组织和社会监督。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发现的顶风违纪行为,一律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领导责任,点名道姓公开通报曝光。
双辽市利用中高考学生离校前的有利契机,印发《致全市初、高中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倡导广大毕业生家长不参加不操办“升学宴”“谢师宴”,号召学生做好父母的引导员,用“小手”影响“大手”。
“我考上大学,我家没办酒席,村里奖励了3000元,全家都非常自豪,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增强自身本领,以实际行动回报家乡。”辽西街吉兴村学生侯语昕说。
鼓励乡镇(街)、村(社区),统筹利用现有场所或委托有意愿的个体私营饭店,建立“移风易俗大食堂”,统一红白事办理标准和流程,遏制“餐桌上的铺张、舌尖上的浪费”。目前,全市共建设“移风易俗大食堂”10家,承办宴席386场。
柳条乡红石村,委托一个家常菜馆作为移风易俗大食堂,每桌价格不超300元,很受村民欢迎。“和以前比,虽然参加宴席的人数少了、桌数也少了,每场次的收入下降了,但是移风易俗大食堂辐射了附近七八个村,前来办红白事的户数多了,频次也就多了,大食堂主要靠‘走量’经营,总体收入还可以。”业主吕萍说。“以前婚丧嫁娶,支上大棚,全村老少全员参加,得吃上三天,至少五六顿,三天要花掉两万多元。如今,正日子当天,每户一名代表参加,只在大食堂招待午餐一顿,2000元左右就够了。”红石村书记乔景新说。
做实“表彰奖励”:
推向常态化,成为新风尚
典型让人心动,榜样力量无穷。双辽市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先进人物和事迹,营造出新的荣辱氛围,把移风易俗推向常态化,固化为一种文化。2023年对7个方面典型进行表彰,包括10个“移风易俗先进村”、10位“弘扬新风好理事”、10位“余事不办好村民”、10位“婚事新办好公婆”、10个“移风易俗好家庭”、10位“孝老爱亲好儿女”、10名“勤学孝心好少年”。
获得“移风易俗好家庭”称号的柳条乡万斤村三社白云昙家,2023年是其父亲去世三周年,又赶上孩子升学、家里翻盖新房,按照农村习俗,每件事都是要准备酒席的。但白云昙决定,三件事都不办了。面对亲友的不解,他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大喇叭播、志愿者讲、宣传栏贴,咱们也该换换脑筋了,不能让自己‘兜里难’,也让邻舍‘心里难’。”白云昙家3件“余事”不办,让村民们亲眼看到了移风易俗的好处:省钱、省时、省力。
红旗街道建立模范家庭“VIP”政策奖励机制,对在移风易俗中表现优异的家庭,可评选为“VIP”用户,享受福利待遇,落实“四优先”:优先享受低保、免息贷款、医疗保障等业务办理;家庭成员评选村民代表优先;优先办理子女上学期间助学贷款、奖学金等业务;优先安排村里雇工、外地就业岗位。
各乡镇(街)普遍建立起长效机制,通过召开表扬大会、颁发光荣牌等方式表扬47个村、2898人。红旗街举办了弘扬新风榜样领航2023年度毕业生升学礼,街道党工委书记、主任上门入户,为47户升高中免办和6户升大学免办的家庭佩戴大红花;辽西街吉兴村将移风易俗与惠民政策相结合,发放助学金鼓励文明升学,让不操办的群众有获得感。考入专科院校的奖励2000元,考入普通本科院校的奖励3000元,考入重点本科院校的奖励5000元;双山镇秀水村对不办升学宴的家庭奖励空调一台,让无形的道德风尚获得有形的物质回报;东明镇、那木乡、永加乡等举办移风易俗表彰大会,为先进典型发放荣誉证书,并结合道德银行积分兑换奖品。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