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三立“军令状” 社区变成“家”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王淑清的故事

本报记者 祖维晨

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社区。成立20多年来,从最初基础设施薄弱、邻里矛盾纠纷不断的落后社区,到如今集首批吉林省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工程示范试点、首批延边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和全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中心等于一身的互嵌式示范社区,丹英社区的精彩“蝶变”,凝结着社区党委书记兼居民委员会主任王淑清的满腔心血。扎根基层23年,王淑清三立“军令状”,带领各族群众将丹英社区打造成全国闻名的民族团结进步样板社区。她先后获得“中国好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100余项。

一立“军令状”,打造民族团结大家庭

成立初期,丹英社区几乎“一盘散沙”,一年多时间更换了5任负责人。见多识广还有一副热心肠的王淑清,被居民推荐到北山街道。王淑清犹豫再三,最终“临危受命”,担任丹英社区党委书记。她向街道党组织立下“军令状”:“为了不辜负党组织和居民群众的信任,我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打造一个‘新丹英’!”

面对困难复杂的工作环境,王淑清“磨破嘴”、“跑断腿”,先后以个人名义打了60多张欠条,将筹借钱款用于修缮巷道、服务民生等大小事项。她千方百计办好每一件实事,很快让丹英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有一年除夕夜,正值万家团圆时,丹英辖区一栋居民楼暖气管道突然破裂,300多户居民家庭供暖断了。“数九寒天,决不能让群众在寒冷中过年!”王淑清第一时间联系相关部门,并一个人打车把维修人员接到现场抢修。她一直守在施工现场,直至深夜管道抢修完毕。摸着居民楼里的管道“热乎”了,她才回家和家人过年。

长年累月超负荷工作透支了王淑清的身体,她先后做过4次手术,每次都是刚拆线就马不停蹄回到工作岗位。她用一颗“真心”让各族群众感受着民族团结的温度。

二立“军令状”,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坚强阵地

丹英社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较多,特殊群体的生活和心理问题,成了社区工作的“头痛事”。为此,王淑清二立“军令状”:“要为辖区的‘一老一小’找到代理亲人,成就‘朝夕美好’!”

她建立“蒲公英之家”,与7支军警队伍结成共驻共建对子,组织开展“代理亲人”志愿服务项目,对接部队官兵、公安民辅警及消防救援人员等,认领辖区内100余名各族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自此,“兵儿女”有了“新父母”,以解思乡之情;空巢老人有了“兵儿女”,生活不再孤苦;“军爸妈”有了“新子女”,多了一份责任担当;留守儿童有了“军爸妈”,弥补了亲情缺失。社区涌现出一段段“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鱼水情深佳话。

为了进一步营造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社区环境,王淑清在丹英社区组建了全国首个社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搭建起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目前,促进会已由最初1支队伍发展壮大到21支,成员1573人,连续多年举办“大型音乐会”“邻居节”“百家宴”“快乐周末大舞台”“雷锋文化节”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各族居民共享美食、载歌载舞,共度传统佳节、共叙民族情谊。

三立“军令状”,老模范再成新典型

今年以来,延边州在实施互嵌交融工程中,总结提炼、复制推广丹英社区经验,力争创建10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式示范社区。王淑清第三次立下“军令状”:“再接再厉、创新突破,在团结凝聚各族居民群众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为此,社区升级改造了一站式服务大厅,进一步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社区党组织建设融为一体,设立民族工作服务站、“红石榴”窗口,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就业、教育培训、法律维权等服务;组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大力开展社区微工作、居民微心愿、治理微建议、民族微事项等“四微”活动。

社区还不断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阵地,打造了筑基路、民族团结文化庭院,新增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实物实景,选树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小区、示范楼栋、最美单元,打造了“红石榴暖心服务一条街”和“红石榴之家”。

如今,走进丹英社区,精心制作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彩绘墙十分醒目,“红石榴之家”里,画画、做手工、志愿服务……各族居民团结和睦,亲如一家,其乐融融。“我们社区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共居局面,唱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旋律’。”王淑清自豪地对记者说。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