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吉林农业大学作为省属农业高校,立足吉林禀赋优势,在耕地保育、种业创新、智慧农业等方面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相互支撑的内在逻辑,一体统筹推进,全力打造能够助力吉林全面振兴的人才队伍,释放人才效能,形成推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倍增效应,助推吉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
聚焦招才引智,把好人才“入口关”。吉林农业大学坚持科学用人导向,在公开招聘时兼顾设置岗位条件的科学性与公正性,以思想政治考察为第一标准,重点考察个人专业能力。结合学科发展需要,坚持岗位条件与实际工作需求高度匹配,最大限度提高自设学科包容度,确保达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的用人效果。在引进人才时,不断优化调整引进人才条件及待遇,坚持人才学术水平综合评价与成长潜力评估相结合,在人才最为关注的安家、医疗、教育等方面结合吉林省人才政策提供全方位支持保障服务,让人才到达岗位后能够迅速投入,没有后顾之忧。
突显价值引领,强化人才“考核关”。为激发人才队伍的干事活力,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吉林农业大学逐步开展三轮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在首轮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中,按照“先入轨、后完善”“人员不减、待遇不降”的政策导向,以岗位分级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实现全体教师完成岗位分级工作;在第二轮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中,“能上能下、优劳优酬”考核评价体系初步确立,并建立了正向激励与负向约束的长效机制,有效避免了教师队伍中“躺平”现象的产生,为全面激发人才队伍干事创业活力打下坚实基础;第三轮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中,坚持“分类评价、合同管理、能上能下、优劳优酬”的基本原则,将聘期考核权力下沉,建立“1+2+X+X”的考核模式,学校只制定聘期考核的基本要求,学院结合自身发展规划、学科发展建设、人才成长规律等方面自行制定其他成果要求及相关聘期任务,实现精准发力、错位发展,有效推动了教师结合学院发展目标建功立业的内生动力。
推动深化改革,健全人才“评价关”。2020年以来,国家相继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吉林农业大学乘势而上,对标文件精神做出相应调整,在人才评价过程中“破五唯”,让职称评聘更加注重“质量”,坚持“分类评价、注重实效”的原则,不断深化职称评聘条件改革,优化更新业绩成果分类,从仅有的教师(科研)、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3个评聘条件逐步改革至包含高校教师(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实验等13个系列的职称评聘条件,再到将教师系列细化分为教学科研系列、通识基础课教师系列、科研型教师系列、科技推广型教师系列、思政理论课教师系列等多个类型,不断健全人才评价体系,拓宽教师发展渠道,让人才能够悉心从教、用心治学、潜心科研,结合自身优势打通上升路径。
夯实政策保障,畅通人才“成长关”。为推进人才兴校战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实现人才“引、育、留、用”全过程取得新突破,吉林农业大学对标一流建设,陆续出台了《“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以下简称“高层次人才计划”)和《“吉农学者支持计划”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吉农学者”)。为不同年龄段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给予不同程度的经费支持。通过两项政策激励为重要抓手,使学校外引人才更有吸引力,内培人才更有驱动力。 (徐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