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今年以来,双辽市委、市政府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着手,持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办好暖心实事,以厚实的“民生”温度回应热切的“民声”期盼,努力让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我们要以炽热的情怀、坚实的担当和务实的举措,定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努力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生动现实。”双辽市委书记王志军的话语掷地有声。
纾解民之所困——
保障网兜牢百姓依托
双辽市不断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筑牢百姓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民心安。该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全市共完成城镇新增就业3411人,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的162%;失业人员再就业1246人,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的244%;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133人,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的161%;职业技能培训3005人次,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的103%;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4751人,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的121%;稳岗补贴共发放177家,发放补贴117.3万元,共惠及职工3925人次。
双辽市金万佳职业培训学校,入驻辽西街道西环社区,采用“精准技能培训+安置输出+跟踪服务”一体化流程,开设月嫂、保姆、护工、直播主播、手工制作等培训课程。为了帮助更多偏远农村的妇女,设立“移动课堂”,走进乡镇村屯开展免费培训,把知识、技能送到家门口。学校负责人赵红英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很多人在参加培训后,掌握了科学育婴知识,农闲时可以出去做月嫂挣钱”。学校成立15年来,共培训无业妇女4万余人,有2万余人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从事家政服务,打响了双辽家政服务劳务输出品牌。学校先后被评为吉林大姐培训基地、吉林省家庭服务业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吉林省优秀农技工品牌培训基地。2023年9月,“双辽月嫂”入选吉林省十大特色劳务品牌。
学员宋桂范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后,先后被安置在福建泉州、上海、石家庄、沈阳等地做月嫂,凭着高超的技能、诚信的服务,每月工资平均1.8万元,最高时达3.6万元,曾获得辽宁省巾帼家政服务职业技能省队选拔赛综合成绩第一名、母婴护理第一名、家庭营养餐第一名。“我用4年时间还清了家里的120万元外债。”宋桂范开心地说。
立足“人才是第一发展动力”,持续健全高校毕业生留四平工作机制,深入挖掘本地就业创业资源,全面发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来双辽留双辽就业创业。累计开发政策性岗位480个、社会性岗位790个,实现高校毕业生来双辽就业1270人。
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发放对象包括,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享待人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享待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享待人员、工伤保险享待人员和失业保险为享待人员。
社会救助兜牢民生底线。今年,全市城乡低保在保为11142户、17682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5614.58万元。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在保1826人,累计发放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1746.7万元。累计临时救助2225人次,累计发放临时救助金152.6万元。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的补贴标准,提升至每人每月85元。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5644人,发放资金489.98万元。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6955人,发放资金618.21万元。
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共为5075名老人发放生活津贴223.51万元;制定并下发《双辽市关于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全市共建设养老食堂24家,其中街道12家、乡镇12家,已统一挂牌、统一运营,为老年人开展助餐服务;按照“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的原则,各乡镇(街)7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农村养老服务大院,逐步提升服务能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面向市区内的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及其他困难老人,开展巡访关爱服务,项目包含生活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
“双辽市嵌入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投资170万元,建起集生活照料和健康护理及亲情关怀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机构。总面积814平方米,规划出八大功能区,拥有助餐、助洁、助浴、助购、助医陪诊、休闲娱乐、托养服务、日间照料等功能。房间内设有电视、无线网络、紧急呼叫系统等。室内外做到适老化无障碍设计,监控无死角,24小时为老人提供贴心细致的照护。”该中心负责人刘彩凤介绍。
呼应民之所盼——
品质生活为幸福加码
双辽市坚持补短板、强配套、提档次,大力实施温暖、安居、畅通、清洁、生态“五大工程”,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
实施温暖工程。加快推进老旧小区和供热基础设施改造,城区三家供热公司投资850万元,对带病运行的一中3号楼、辽河第一城2号、31号楼、木器厂小区、枫桦钰城小区、理想城邦小区、北丰小区、站前医药小区、北兴小区、辽河第一城北区、中泰小区等12个小区的供热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目前已经全部完工。城区供热一次网已于10月8号完成注水,10月15日开栓供热。
阳光供热公司针对辖区内273个小区的供暖需求,提前完成了热网系统的提温蓄热工作。在公司的供热运行控制中心,记者看到智能化管理系统正高效运转,工作人员24小时轮岗值守,紧盯显示屏上的各项供热数据变化,依托先进的监控技术,根据天气预报及气温变化,调控供热量,确保每一分热量都能精准送达。
实施安居工程。建设物业智慧管理平台,严控新增无籍房,加快推进2022年棚户区改造项目和佳苑新居、如意雅居、西善小区回迁楼建设进度。已完成2019—2023年度117个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通过对小区内道路、给排水、强弱电、屋面防水、楼梯间整治、供热、燃气、监控安防、管理用房等进行改造,改善了小区居住环境,提升了基础设施水平。
实施畅通工程。完成道路补坑槽6500平方米、沥青灌缝21万延米、人行道面层铺装维修更换1395.84平方米、路缘石维修更换820.5延米、路灯维修1099盏;巡护管线长度146公里,清掏检查井3258座,维修检查井120座,清掏雨漏3846座,其中维修雨漏304座。对市区12座污水泵站和2座雨水泵站进行运维和清掏, 确保泵站正常运行。
实施清洁工程。道路清扫实行“一扫、三保”制度,按照街路达到“五净三根清二无”的标准,机械化清扫面积180万平方米;垃圾收集清运做到“日产日清”,每月平均清理小广告等1000多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对现有的57座标准化水冲公厕进行全天候保洁、清扫、管控、维修、维护,共清运、吸排1000多吨。
实施生态工程。持续推进64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查,发现的6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累计完成428台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查登记,发放环保牌照372户;重点打造水系连通小山至新开河绿水长廊项目、双山灌区绿水长廊项目、双辽市水库缓冲带绿水长廊项目三个重点项目;对39个入河排污口开展排查,完成1个工业企业入河排污口、5个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和1个中大型灌区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工作。
聚焦民之所望——
顺应民意为施政所向
双辽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食有安心、居有平安,从群众最关心的地方做起,把群众最需要的事情做实。
持续巩固“双减”成效。制定下发《双辽市教育局关于引进第三方机构和个人参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方案》《关于第三方机构和个人进校园工作的通知》,适当引进资质优秀、行为规范、信誉度高、无违规违法记录的社会组织和校外专业机构,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畅通举报渠道,严查校外机构违规培训、在职教师违规办班补课行为;开展阳光招生行动,对招生办法、工作流程、时间节点等进行细化说明,全市小初高全部采用电脑平行分班,坚决清除大班额,坚决清除择班现象;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开展涉及消防安全、校车安全、燃气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危险化学品、防溺水、防校园欺凌等专项行动。
全面落实“薰衣草”专项行动计划。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完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通案》编写并投入使用。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录制家庭教育节目,助推家校联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开展全市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普查行动,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科学预防心理健康问题,做到早识别、早发现、早治疗;开展普法宣传进校园活动,组织法治副校长围绕防校园欺凌、预防性侵害、防电信网络诈骗等安全知识,入校宣讲96节,辐射师生6751人次。
打好整治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组合拳”。完成18个乡镇街道食安委及办公室阵地建设,建成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心1个,在5个乡镇设立食品快检室和农产品监管站,基层食安办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制定并印发《双辽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方案》,分业态制定示范创建评价标准,指导经营单位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督促规范生产经营,已打造食品安全示范街1条,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单位120余家;制定《2024年食品安全抽检实施方案》,开展计划抽检及专项抽检,对蔬菜、水果、畜禽肉及副产品、水产品、生干坚果等6类食品,进行计划检测1200批次,合格率99%;
印发《药品安全工作要点》《任务清单》等,结合重点工作督查对全市医疗机构、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化妆品经营使用单位,分层次开展责任约谈,举办药械化从业人员专题培训,增强涉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深入开展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锚定“防范风险、查办案件、提升能力”三大任务,加大对药械化经营单位的日常监督检查力度。
推进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医共体人员派驻全覆盖。制定并印发《医共体人员“上挂下派”制度》,通过医共体人员“上挂下派”12人次,实现专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对口支援,共育共享,整体提高县域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在医共体总院的带动和帮扶下,双山、茂林、东明、鸭场卫生院开展住院服务,新立、柳条卫生院增设门诊诊疗服务项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分级诊疗和有序就医新秩序基本形成。截至9月末,医共体总院向基层分院派驻医务人员42人次,乡镇卫生院开展门诊小手术76例次,收治住院患者816人次。
市公安局梳理基层基础工作任务清单,推动派出所工作重心转移到“一管三防”工作上来,即:管控治安要素和防辖区发案、防涉稳事端、防治安事故。今年以来,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737起,其中化解1683起、分流54起,“派出所主防”作用逐步凸显。创新推行“四联”(交所联治、清查联动、矛盾联调、平安联创)工作机制,进一步实现了社区警务、社会治理、交通管理的互促融合,建立了高效运转、高质服务的“警务、综治、网格”一体化社会基层治理体系。
以街面警务站为依托,严格落实“1、3、5分钟”快反机制,整合交管、特警、机关、派出所警力,交管大队有警处警、无警巡逻,特警大队驻守待命、武装处突,机关警力定时巡逻、梯次增援,派出所协同配合、联勤联动,对社会面各类风险隐患发现得早、应对得快、管控得住,治安秩序持续向好。开展“一窗通办”、咨询、查询、求助等服务工作,让百姓少跑路,为群众多办事。延伸服务触角,拓展服务领域,增设“生活缴费服务席”、环卫工人“饮水区”、的哥“停靠站”、外卖小哥“休息点”,将警务站打造成一线警力“屯兵点”、服务群众“便利站”和警民共治“共同体”。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