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专刊

书写温暖答卷 绘就幸福底色

——2024年吉林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综述

残疾人毕业生留吉就业专场招聘会现场。

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前后对比照片。

吉林省残疾人电子商务与艺术摄影培训班现场。

脊髓损伤者自助互助康复活动。

第八届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吉林省主场活动现场。

“坚定文化自信 凝聚奋进力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残疾人文艺演出现场。

年终岁末的吉林,暖意浓浓。

在这片热土上,关爱残疾人、扶残助残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生活在这里的残疾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保障,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平等、参与、共享”的阳光。

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如何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让“春天的事业”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一年来,全省各级残联用心用力用情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从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到康复服务的精准覆盖,从教育就业的多元拓展到文化体育的蓬勃发展,从无障碍建设的日益完善到残疾人服务流程的再造……积极回应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有力保障残疾人各项权益,不断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在推进残疾人事业现代化进程中交出了一份暖心“答卷”。

残疾人就业帮扶——更加多元

“今年,我所在的工作室被评为残疾妇女增收省级‘美丽工坊’。有了省级专项资金的扶持,工作室的规模又有所扩大,我们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杨艳燕高兴地说。

杨艳燕是长春市南关区重度肢体残疾人,加入长春市“美丽工坊”—维纳斯手编工作室以来,积极参与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就业能力。忙碌充实的工作不仅使她变得自信自强,也提高了收入水平,解决了后顾之忧。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全省各级残联组织和各有关部门大力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拓宽残疾人增收之路。

——共为3167名残疾学生和困难家庭残疾人子女发放扶残助学金1100余万元,为16736人次提供职业培训。

——实施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专项行动和“留吉就业”专场招聘会,就业率达到95.04%,超过去年8.6个百分点。

——开展“吉兴”残疾人网络创业、“吉林妙手”盲人按摩就业、“友爱之家”辅助性就业、“美丽工坊”残疾妇女就业等特色项目,累计帮扶3000余名残疾人就业。

——发展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200余个,新培育国家级基地5个、省级基地35个,各级各类基地有效安置带动1万余名残疾人就业增收。

——持续开展走访拓岗、就业援助活动,共在1048家用人单位开发8410个适残岗位。

一系列有力举措为残疾人就业创造了条件。通过努力,2024年全省城乡残疾人新增就业8758人,共有16.42万名残疾人实现就业,核定按比例就业残疾人达到1.8万名的历史最高,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全面完成。

张伟东是辉南县朝阳镇高集岗村残疾人,肢体二级残疾,多年来仅靠低保维持生活。2023年,在得知同村残疾人在县残联的产业扶持帮助下实现就业增收后,点燃了张伟东发家致富的劳动热情。在县残联的扶持下,他做起了小鸡养殖项目。等小鸡长大后,县残联组织企业按照稳定的市场价回收成鸡,当年就实现增收3000元以上。

为不断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在乡村振兴中持续推动农村残疾人就业增收,省残联在组织实施残疾人“智志双扶”工程上持续发力,以“抓产业、促就业、稳增收”为重点,带动残疾人融入本地庭院经济、产业发展项目。截至目前,已扶持15029名农村残疾人生产劳动,残疾人人均增收在2000-3000元。

残疾人民生保障——更加坚实

帮助和解决残疾人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是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残联组织以实施“阳光家园”——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为抓手,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落实托养服务资金,全年为11340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及护理、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运动功能训练、职业康复与劳动技能训练等托养服务,超额完成预期任务目标。全省提供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已达到248家,基本实现了县域全覆盖。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是“保民生、兜底线、促公平”的重要举措,自实施以来,全省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得到了特惠保障,生活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精准发力,确保“两项补贴”不落一人。建立部门间常态化信息比对工作机制,持续强化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及时准确帮助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申领补贴资金。依托村、社区残疾人专干和民政助理,主动摸排政策应享未享人员,强化补贴政策宣传力度,着力实现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两项补贴”应享尽享。

统筹推动,实现“两项补贴”标准提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残联统筹考虑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调整及照护市场劳动力价格变化等情况,密切协作、精细测算,积极推动“两项补贴”标准提升。自2024年1月起,吉林省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80元调整为85元,残疾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残疾人精准康复——更加贴心

康复一人,幸福一家。2024年,全省各地残联守正创新、砥砺前行,扎实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让更多残疾人重拾信心,融入社会,享受美好生活。

梨树县小城子镇刘大姐,因车祸导致高位截瘫,生活无法自理。由于不能独立出行,刘大姐心态极度自卑,常常以泪洗面,甚至想到自我放弃。“今年听说残联组织了自助互助康复服务,主要是帮助像我这样的人进行生活重建。”在刘大姐家人的支持下,她报名参加了康复训练。经过康复师的耐心示范和学员互相帮扶,刘大姐学会了轮椅转移,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刘大姐激动地说:“康复训练让我看到了希望,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据了解,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是省残联今年推广的一种新的康复服务模式。通过专业师资指导和残疾人分享康复经验,帮助脊髓损伤、中途失聪失明和稳定期精神、智力残疾人等接受康复知识、技能培训,增强自我和家庭康复能力,从而帮助残疾人树立信心,重建独立生活能力,顺利融入社会。据统计,省残联在长春市、延边州等6个市(州)建立了9个省级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基地,带动各地共为1000多名残疾人及其家庭提供自助互助康复服务,获得了广泛好评。

为探索和创新残疾人康复服务模式,省残联积极推动各地开展居家康复服务,针对脑血管疾病导致的偏瘫和脑瘫肢体残疾人不能离开家的现实情况,设计康复服务项目,效果显著。2024年,仅长春市各级残联就为近3000名重度残疾人提供了居家康复服务。

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全省各级残联以民生实事项目为重点,推动康复服务各项工作健康发展,残疾人康复服务人数较上年实现明显增长。截至12月中旬,已为14.98万名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为3525名残疾儿童实施了康复救助,为51451名残疾人提供了辅助器具适配服务,优先保障了45473名农村低收入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

残疾人文体活动——更加丰富

炎炎夏日送清凉,文化惠民沁人心。7月19日,吉林省残联“共享芬芳・共铸美好”送文艺进基层活动走进四平市伊通县,将精彩文艺演出送到残疾人身边。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演技,让残疾人朋友们“大饱眼福”,大家纷纷表示,足不出户就能在家门口欣赏到这么精彩的文艺演出,实在是太难得了。

这只是全省各级残联组织开展众多文化体育活动中的一个掠影。

为了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供给,省残联组织开展了“残疾人文化周”“书香吉林 阅读有我”等残疾人群众性文化活动,更好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需要。“光明影院”项目单元活动在长春电影节期间固定举办的同时,还走进了影院、校园、图书馆、社区、乡村,一年来累计举办“光明影院”无障碍电影公益放映活动300余场次,惠及残疾人1.2万人次。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残疾人文艺演出,整场演出150余名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者展现新时代残疾人的艺术才华与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700余名观众现场为他们欢呼鼓掌,32万人次通过网络直播在线观看点赞。

这一年,省残联还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深化“学听跟”活动紧密结合,切实发挥典型引领作用。选树宣传部分残疾人典型和助残典型荣获“中国好人”“吉林好人”等称号。会同有关部门举办“吉林楷模”王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引起强烈反响。组织举办自强模范与助残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进一步加大典型事迹宣传,活动中400余人现场聆听报告会。

在文化助残项目上,省残联组织实施残疾人文化服务进社区和文化进残疾人家庭“五个一”项目,进一步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开展“村级残疾人服务场所文体活动器材配发项目”,为2200多个村级残疾人服务场所配发文体活动器材,同步实现边境村全覆盖,更好地满足了基层残疾人精神文化需求。

我省残疾人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残疾人群众体育也在蓬勃发展。

2024年初,第八届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冬季特奥项目推广活动暨吉林省主场活动启动仪式在长春市莲花山滑雪场拉开序幕,活动吸引了来自国内10个省及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队的140名运动员参加。全国特奥日、残疾人健身周、特奥足球周等丰富多彩的残疾人体育运动,带动了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实施体育助残项目,在全省建设10个残疾人自强健身示范点,为脱贫人口较多地区和边境村的959名重度残疾人提供康复体育健身器材和康复健身服务,切实发挥体育在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和扶残助残中的积极作用。

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更加便利

为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省残联聚焦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弱项,紧盯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短板,持续将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纳入全省民生实事任务。一年来为1.9万户一、二级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切实提高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贴心服务,让生活“有爱无碍”。家住舒兰市朝阳镇富民村的肢体一级残疾人赵博泉,今年已经77岁高龄,因患类风湿多年,平时以轮椅代步出行。当地残联为其量体裁衣,制定个性化的改造方案,为他的房前铺设了一条宽2米、长20余米的水泥甬路,极大方便了日常出行。

精准发力,实现“一户一策”。省残联将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与全省重点边境村建设有效结合,在入户筛查、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边境村残疾人家庭具体情况,按照不同类别残疾人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改造方案,为324户有需求的边境村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将户均补贴资金标准在全省基础上提高50%,实现了我省边境村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全覆盖。

残疾人权益保障——更加有力

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持续动力。今年以来,省残联与省法院探索开展了“总对总”诉调对接机制,通过调解方式化解涉残疾人纠纷。

长春市肢体二级残疾人朱某,所在单位自2018年暂停经营以来,一直未为其缴纳养老保险,目前朱某符合病退条件,但因单位不配合出具相关手续而无法办理,朱某到所在地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求助。当地残联及驻站律师多次到市人社局、市社保局征求意见,并与朱某所在单位反复沟通,最终朱某与单位达成和解协议。朱某所在单位配合办理养老保险补缴手续,并承担朱某养老保险费用的60%,驻站律师陪同朱某到社保局等部门办理了相关手续,朱某对调解结果深表满意。涉残案件的有效调解,积极回应了残疾人的司法需求,做到了“抓前端、治未病”,引导残疾人诉前化解纠纷,既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又节约了司法资源,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

残疾人服务“一件事”——更加高效

2024年,吉林省将高效办成残疾人服务“一件事”纳入全省政务服务体系,在“吉事办”开发专区服务系统,推行残疾人证信息查询结果证明共享应用,实现残疾人证办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残疾人失业登记、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助等6个事项集成办理。办事环节由12个减少至2个,办事时限累积从67天减少至不超过20天,办事材料基本从25份减至10份,办事跑动减少至“最多1次”。其中申请“失业登记”实现即时办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代缴”实现免申即办。

从12到2,67到20,25到10,5到1,这样一组数字的变化见证了高效办成残疾人服务“一件事”质的飞跃。

自高效办成残疾人服务“一件事”推广以来,线上服务实现了全省覆盖、同质高效。前后对比,彻底摆脱了传统服务模式,集成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从一事一办到联合办、一门办、在线办多个渠道,从材料重复提交到一张表单办理多个事项,从反复多跑到一套材料共享使用,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最大限度利民便民。

按照省政府提出的“一件事”向“一批事”拓展要求,省残联加强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推动服务下沉,促进帮办代办,积极拓展增值服务,不断实现政务服务从“无差别受理”向“个性化服务”转变,让残疾人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社会资源与服务支持,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截至12月中旬,线上线下已累计服务残疾人15.7万人次。

靶向发力,一起向未来。站在新起点,全省各级残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全面振兴和吉林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残疾人事业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不断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奋力谱写新时代吉林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