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春节不到一个月,年味渐浓。中国·东丰松籽食品产业园内松子加工企业车间机器轰鸣,奏响了忙碌的冬之乐曲。
2024年12月29日晨光初照,记者跟随吉林省城市污水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边德军一行,到中国·东丰松籽食品产业园查看污水处理中试系统启用情况。
翘首期盼的产业园总经理王峰离老远就不停地招手:“边老师,可把您盼来了,自从中试系统启用以来,处理后的水质不仅达标,还优于企业要求,您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啊。”
作为辽源市“三百工程”之一的中国·东丰松籽食品产业园致力于创建“全球松子产业第一乡”品牌,目前,园区把周边零星分散的松子加工小企业有效集聚在一起,推动松子产业规模化、组团化联合发展。
回忆起产业园内的污水处理,王峰感慨万千:“松子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工业废水,园区建设之初,我们聘请了外省设计单位解决这一问题,让人头疼的是,污水排放一直不达标。”
一边是企业要生产,一边是污水排放不达标。“不得已园区采用最笨的办法,每天将产生的污水经过简单预处理,再雇罐车拉到县里的污水处理厂,不仅增加产业园的生产成本,有时还雇不到车,耽误事儿啊。”王峰说,产业园投产企业22家,大都是松子加工企业,每天大约产生工业废水200吨。如何排废,一直是压在他心口的一块大石头,愁得满嘴起水泡。
一个偶然机会,听说长春工程学院边德军教授和他的团队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有着独到见解和方法,他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几经周折找到边德军。
一行人边走边聊,浓浓的松子清香扑面而来,东丰县益生源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隋成宇,热情地将大家请进去。
清洗、筛选、浸泡、油炸、脱油……进入加工车间,脱粒机、筛选机、清洗机等加工机器有条不紊地运转,饱满油亮的松子从烘炒机中流出,工人们紧张而有序地忙碌,包装后的松子整齐地码在货架上等待装车发往全国各地。
“每年11月到春节前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现在订单太多,工人都在加班加点生产。”隋成宇笑得合不拢嘴:“过去,企业因为受排污限制,不敢扩大生产规模,入驻产业园后没了后顾之忧,预计加工松子2000吨。”
曾困扰益生源公司的问题,也是产业园在建设初期遇到的生产难题。边德军在了解产业园的需求后,带领团队多次往返于长春和东丰之间,研究解决方案。
“松子加工产生的废水主要来源于清洗和加工过程,废水中含有油脂、蛋白质和其他有机物,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边德军说,解决松子加工产生的废水没有经验可借鉴,一切都得从零开始。边德军依托学校实验室,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研发了“松子加工污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实现了松子加工行业污水的高效处理。
沿着产业园内道路往里走,视野一下变得开阔起来。在产业园污水处理站中试车间内,分析实验室、检测室等一应俱全。
再往里走,一个方方正正、接着各种线路的“大箱子”立在墙角。“这是产业园污水处理的‘大脑’,也可以说是产业园的‘清道夫’。”长春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艾胜书看出记者的疑惑解释说,目前,中试车间控制系统完全实现了自动化,系统运行稳定,出水水质满足企业要求,可以根据生产规模建设污水处理站。
艾胜书带着记者穿梭于错综复杂的管道与各种设施之间,向记者讲述污水处理的工序:从初步的物理沉淀到生物降解,再到最后的化学处理,每一步都凝聚着“治污人”的智慧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微生物的足迹无处不在。在我们‘治污人’眼中也是如此。废水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便是污水处理中最大的功臣。”艾胜书说,“松子加工污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主要是以自主开发工艺及活性污泥驯化技术,采用两级串联处理模式,对松子加工污水中污染物质进行生物降解,其有机物被微生物最终代谢,分解成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
“这是产业园与学校成功合作的案例,也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产业技术需求的典范,不仅为产业园解决了污水排放问题,也大大降低了产业园运营成本。”王峰信心满满:“即使再多的松子加工企业入驻,排污也不成问题。”
夜幕降临,星空低垂,一行人踏上了回程的路。在城市发展的脉络中,“治污人”如同默默无闻的守护者,不仅净化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每一滴污水,更承载着对环境责任的坚守与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