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两会特刊

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路径,代表委员献智献策——

不忘本来,守正创新

本报记者 裴雨虹 纪洋

2024年12月20日,全国首部二人转主题沉浸式文旅演艺《戏韵关东》,在吉林省东北二人转博物馆首演,让观众、游客能够近距离“触碰”二人转传承发展过程中真实存在的场景和人物。

在“中国琵琶之乡”辽源,琵琶教学已经纳入幼儿教学课程,孩子们在轻松自信的演奏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活力。

每天傍晚时分,下班后的青年聚集在通化青年夜校,利用“8小时”外“充电”赋能。这里不仅开设了舞蹈、乐器、美术等课程,还增设了松花砚雕刻、满族剪纸、满族补绣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

……

这是我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的一个个鲜活事例,也传递出了我省力争让传统文化“火”起来的坚定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是当今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政策,也是传统文化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前提。全省两会期间,如何推动吉林文化“两创”,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和热议的话题。

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韩戾军委员认为,让博物馆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是延续“文博热”的关键。

“发挥好博物馆教育功能,要树立起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要充分考虑观众特点和教育需求,创新展陈方式、提升观展体验、开发创意产品;要深化馆校合作机制,通过中小学教育教学、‘大思政课’建设、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等方式,打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韩戾军委员说。

朝鲜族音乐和舞蹈,在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独特而耀眼。来自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的金兰代表认为,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朝鲜族歌舞等传统文化能够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可以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比如,可以将朝鲜族歌舞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并进行创作,让年轻一代能够更容易接受、喜欢,从而让更多人了解并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广大文艺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深度发掘。在朱彦峰委员看来,要在文化和精神层面做鼓舞人心、提振士气的时代旗手;将吉林省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自然风光以歌舞、戏剧、雕塑等不同的文化方式充分释放出去;通过一系列高品位的艺术活动,引领吉林人成为文化的使者、艺术的知音;依托我省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依托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书写文旅融合、生态宜居的精彩文章。

文化创新首先要搞清楚为了谁、依靠谁。人民是创新创造的源头活水,文化创新的活力来自人民,文化创新的活动应该吸引人民广泛参与。我省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把基层基地作为深入生活的落脚点、服务群众的出发点。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