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要闻

当好教育排头兵 厚植边疆硕果丰

——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报记者 祖维晨

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到思政课之中,深化特色理论研究,建设思政品牌新高地、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不断加强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宣讲,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就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近10年来,该学院培养了8万余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产出超百篇理论研究成果,举办覆盖全省高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试讲培训,开展贯穿全省千里边境线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为培养造就各民族优秀人才、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将主线意识贯穿到课堂阵地

该学院在省内率先启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深入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培训模式,积极推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承办我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试讲试用培训班,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教授进行授课,全省53所高校120余人参加培训,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该学院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研室,开展《国门高校业方兴,边陲石榴花正红》等系列思政课15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专题讲座10余场,制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政微课12期、“主题教育思政微课开讲啦”等爱国主义教育微党课8期,受众师生达3万余人次。

该学院还积极组织各族教师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以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成果荣获国家民委教学成果一等奖,为全面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提供“延大智慧”。

让理论之光闪耀在祖国大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该学院持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

依托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和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等研究平台,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等重点方向,定期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学术论坛”。与吉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立交流机制,共同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的研究。

据介绍,该学院持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功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包括CSSCI期刊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0部,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奖项22项,获得省级以上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2项,为深化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出“延大声音”。

让“五红”模式共享于千里边疆

该学院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在边境地区深入开展以“红旗帜、红堡垒、红石榴、红基因、红领巾”为载体的“中华情·边疆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实践项目,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充分发挥“理论赋能”“文化储能”“志愿释能”社会服务功能,积极配合学校共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班、“同心圆”工作室等育人平台,形成“行走的思政大课堂”育人体系。

近3年来,依托“‘五红’走边疆”实践服务团,累计开展专项活动60余次,参与师生5000余人次,走访调研120个自然村落,形成10卷“三农”社会调查报告,为乡村振兴和稳边固边兴边提供重要咨政服务和技术指导。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论坛3次、教育宣讲38次,赴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6次,布展“民族团结共教共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展”3次,进一步引导各族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刚告诉记者,“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充分发挥‘理论赋能’‘文化储能’‘志愿释能’功能,继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育教学各领域全过程,为推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贡献。”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