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幸福之城,鲜明的民生“温度”是底色。
站在时间的节点驻足回望,广袤的吉林大地,街头巷尾车水马龙、项目现场塔吊林立、冰雪乐园人头攒动、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在这升腾氤氲的人间烟火里,吉林创新发展的势头越来越猛,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生机和活力激荡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吉林振兴走到今天,靠的是改革创新发展,凭的是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将老百姓关注的件件“小事”当成头等“大事”来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要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要积极回应群众呼声期盼,抓好办成各项民生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回看2024这一年,在吉林这片土地上,幸福温暖的民生画卷触手可及、清晰可见。
看教育
百年大计强根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大安市第六中学是一所乡镇普通高中,以前学校只有一幢教学楼,多功能教室的设备落后老旧,学生们活动的操场也都是水泥地面……如今,随着我省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以及相关政策的扶持,学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栋崭新的4400平方米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水泥地面的篮、排球场改造为悬浮地板,班班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各类实验室一应俱全……家长们纷纷表示,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上这么好的学校。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事关亿万家庭的和谐幸福,事关国家民族的发展大计。
随着清脆的下课铃声响起,梅河口市实验中学的操场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排列整齐,跟着优美的旋律,在老师的带领下做起了广播操。2024年年初以来,在梅河口市多所学校的操场上,类似这样的绳操、篮球操、哑铃操、韵律操等纷纷亮相,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项目不仅让学生们乐在其中,更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样一个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校园,正是受益于省教育厅全面启动的民生实事项目——中小学校“活力操场”建设。
2024年,我省中小学校“活力操场”建设启动,首批支持300所学校。其中,计划选择以冰雪运动、“足篮排三大球”以及田径、体操、乒、羽、网、武术等体育社团作为特色项目的“活力操场”分别各100所,充分发挥我省各类运动特色学校的示范作用和资源优势。部分小学已率先实现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或体活课,并将课间延长至15分钟,真正让孩子们眼中有光,身上有汗。
一年来,全省教育系统凝心聚力,将一件件群众关心的教育“小事”,汇聚成推动教育强省建设的一个个“大事”。
——深入推进“求学圆梦行动”,资助2600名农民工、一线职工和产业工人参加学历继续教育;
——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公民同招”和“阳光分班”改革,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培养单位、教育层次、公办民办全覆盖;
——12个县(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累计受益学生超过84万人次;
——积极推动“公参民”学校改革,新增优质中小学公办学位近7万个……
一串串亮眼的数字、一项项惠民的举措、一张张满意的笑脸,见证了吉林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稳稳托起了吉林人的幸福明天。
看医疗
健康生活共欢颜
“复诊挂号不收费,省钱又省时,这政策太好了!”日前,长春市民于女士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门诊大厅内体验了“一次就诊只挂一次号”惠民服务,凭借“续诊预约”记录很快就完成就医。
为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打通人民群众就医过程中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省卫生健康委结合前期试点工作经验,制定印发了《吉林省全面推广“一次就诊只挂一次号”等门诊便捷服务实施方案》,持续优化门诊服务。目前,“一次就诊只挂一次号”服务已覆盖全省307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区域覆盖率达100%,累计服务263.53万人次,为患者免除门诊挂号费用约2082.72万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长春市二道区东惠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家住附近的居民何经奇一大早便到这里办理医保异地备案,工作人员在电脑上操作一番后很快就完成了相应工作。“原来办理相关业务还得跑医保大厅,路途远不说,到了还得排队取号,等待时间长。现在医保服务下沉社区,走几步路就到了,非常方便。”何经奇表示,医保服务下沉后,不仅能根据居民实际需求提供准确的服务和建议,而且经常在社区开展医保政策的宣传和讲解活动,让居民及时了解最新政策动态,不错过任何优惠和保障。
除此以外,我省还全面构建了“15分钟医保服务圈”,统一规范服务标准。通过印发医保服务下沉事项清单,明确14项医保服务“乡镇可办”、8项医保服务“村可办”;通过印发全省统一的医保服务事项清单、操作规范和业务受理指南,加强基层网点规范化建设,为医保服务下沉、拓宽服务渠道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省医保部门还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在政务服务综合窗口设立基层服务网点基础上,全面打造“医保+X”服务模式,减轻基层服务压力,进一步方便群众办事,通过共建“医保+高校”模式与高校合作,在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设立基层服务网点,方便高校师生就近办理医保业务;在吉林银行、工商银行等机构设立基层服务网点,方便市民就近办理医保业务;在重点景区设“医保驿站”,方便游客就近办理医保业务;在大型体育院校和比赛场地设立“医保驿站”,方便比赛运动员、教练员、赛事工作人员和现场观众就近办理医保业务。
看就业
就业点亮新希望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富足安康的美好未来,离不开稳定的就业。
2024年,我省不断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人社部门出台一系列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政策,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截至11月份,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2.97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9.38%;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94.3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9%。一组组就业数据背后,是一项项稳就业、惠民生政策措施的持续落地。
前不久,在吉林瑞尔康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吉林市就业服务局现场开展“送工进企”服务,求职者们一边听着企业工作人员介绍,一边参观车间生产情况,求职者与企业如有意向可当场签约,达成意向协议。
这样的场景也是我省人社部门实施“两找一服务”工程的一个生动缩影,即“想就业找人社、缺人才找人社”服务创新提升工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专项行动。打造“96885吉人在线”服务平台,开展“万名人社干部进万企”活动,以快速响应为原则建立完善“一点需求、多点响应”机制,优化基层“网格化”服务,健全“家门口”就业等线下服务体系,推动全省就业局势持续保持稳定。强化全省信息共享和人力资源调配,完善就业服务专员、人才服务专员、就业创业指导师等多点响应帮扶流程,让就业既“触手可及”又“触手可得”,助力就业更快更稳、人才用工无忧。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2024年,我省人社部门全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深入开展政策落实情况跟踪调查,及时打通政策落实中的各种堵点;深挖岗位潜力,全省就业服务专员大力归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的优质就业岗位。
“我对这份工作特别满意,感谢天胜社区‘家门口’就业创业服务站的就业服务专员。”吉林市昌邑区市民宿国利做梦也没想到,可以在“家门口”享受这样的就业服务。前不久,天胜社区“家门口”就业创业服务站的就业服务专员,了解到宿国利的实际困难,通过多次对接企业岗位,最终将他介绍到昌邑区退役军人专项岗位工作。
2024年,省人社厅制定下发了《关于建设“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通知》,组织各地做好基层网点的就业服务工作,提高服务频次和服务效率,提供便捷高效的“家门口”就业服务。如今,像天胜社区这样的“家门口”就业创业服务站,已经成为吉林市人社就业系统依托城区247个社区而建、覆盖全城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实体化运行的代表。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一年来,我省始终坚持就业优先发展战略,相继推出一系列就业支持政策,围绕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巩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努力向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不断迈进。
看保障
兜底服务润民心
走进新开业不久的白城市洮北区军民社区、灯塔社区养老餐厅,温馨舒适的环境让人倍感亲切。老人们井然有序地打好饭菜,三五成群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美味可口的饭菜,一边开心地唠着家常。
从2022年开始,我省着手推进老年助餐工作,全面打造老年助餐服务品牌工程,用一餐饭的温度,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聚焦‘老有所养’,努力让老年人都能幸福安康颐养天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据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袁金洪介绍,近年来,我省加快健全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养老事业产业双轮驱动的吉林幸福养老服务体系,继续推进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开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推进“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加强居家老年人巡访关爱体系建设;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提升,为老年人提供更多高质量养老床位供给,积极构建农村养老三级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不断深化医养结合,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一老”连着“夕阳”,“一小”连着“朝阳”,“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关乎民生、连接民心。
“李姐,玲玲上学分到哪个班了?学习适应吗?”“赵姨,平时让豆豆多运动,保持好身体。”近日,梅河口市红梅镇隐贤村儿童主任尚春梅一直忙着到村里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家中探访。
在我省,像尚春梅这样的儿童主任还有1.2万余名,儿童督导员1000余名。他们活跃在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身边,帮助孩子们发现问题、表达诉求、解决困难,肩负着打通关爱保护“最后一米”的重任。
“近年来,我省实施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完善儿童福利保障政策,持续推进‘专业社工+儿童主任’精准关爱工作模式,制定完善各类关爱服务清单,聚焦‘幼有所爱’,努力让困境儿童都能得到温暖关爱。”省民政厅儿童福利处处长李东焱说。
吉林市船营区德胜街道西大社区一家低保户,户主和妻子都有不同程度残疾,女儿是一名小学生。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提高保障标准后,他们家每月基本生活保障金1980元,增发补助金1020元,残疾人两项补贴每月340元。同时,该户家庭被纳入吉林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范围,通过减免冬季取暖费、女儿在校期间午餐费和课后延时费等,给予分类专项救助,有效缓解了家庭实际困难。
织牢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网,聚焦“弱有所扶”,是民生工作中的兜底性工程。为此,我省逐步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大力开展康复辅具公益服务,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增强参与社会能力;加快推进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建设和城乡统筹一体化,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与迁入地居民享受一样的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政策待遇;为救助对象提供心理疏导、就业培训、社会融入等多元服务;建立智能化救助服务平台,让线上数据“多跑路”,线下困难群众“不跑腿”;健全和完善政府帮扶与慈善救助有效衔接制度体系,形成多元化救助资源供给体系。
厚积薄发,久久为功。
翻看2024年吉林民生实践的点点滴滴,是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一项项彰显温度和关怀的实招硬招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以钉钉子精神让一个个务实举措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只有用心用情用力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做成事,才能让民生底色更有质感,幸福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