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产经

愈发鲜亮的生态底色

——2024生态文明建设的吉林实践

本报记者 赵广欣 刘姗姗

洮南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让四海湖国家湿地公园成了天蓝水清的候鸟栖息和繁衍的乐园。图为白枕鹤正在湿地内觅食。

水旷、山幽、林秀、雪佳——这8个字是对吉林市松花湖最好的诠释。

梅河口市知北村为市民、游客呈现了带有东北独特印记的老村落风貌。

梅河口市梅小野星光花海是游客们热衷的打卡地,花海中繁花似锦,游客们乘坐梦幻小火车,领略秋日的盎然意趣。

松原市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工作,推动查干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图为游客在查干湖景区赏荷。

长春北湖公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水质监测等生态修复工作,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清新、舒适、健康的休闲环境。

近年来,白山市浑江区多举措提升河流水环境质量,紧紧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万里绿水长廊项目建设。图为白山市浑江区张家村迎来了一群回迁的天鹅和大雁,在河面上栖息觅食。

站在2024年的岁尾,回望吉林大地,越发鲜亮的生态底色清晰见证着吉林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实践。

东眺吉林,层峦叠嶂、森林滴翠、虎啸山林;西望吉林,平原无垠、草甸成片、鹤舞长空;中瞰吉林,沃野千里、青纱成帐、稻米飘香……一帧帧定格的高清印象,铺展出一卷远山如黛、近水如烟的生态盛景。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这条路要扎实走下去”“保护好黑土地、长白山,把这笔无价的财富保护好,留给子孙后代”……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已然成为吉林人民心心念念、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

回首202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吉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率先突破行动”,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并取得了极为积极的成效。

2024年1—11月,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2.4%,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水平5.4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再创历史新高,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89%,同比上升3.7个百分点,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土壤环境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由27.7%跨越提升至42.7%。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20年保持良好等级。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取得新突破的征途上,美丽中国的吉林样板正逐步显现。

以“绿”为纲 高水平谋划推进美丽吉林建设

吉林的每一步绿色发展,都是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诠释。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擘画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

省委、省政府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依托吉林“山水林田湖草冰雪天”的独特性、至高性、唯一性,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进行美丽吉林建设的谋篇布局,出台了《美丽吉林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规划纲要》明确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等多维度目标,提出了美丽吉林“四大战略定位”和“六大样板”建设,全方位描绘“白山松水、焕美吉林”的“吉美”画卷。

2024年4月,省政府与生态环境部签订《推进美丽吉林建设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合作框架协议》,高水平推进美丽吉林建设等重大事项合作。

2024年11月,东北“三省一区”间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签订合作协议,合力提升区域协同治理水平。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美丽吉林建设,并对有关深化生态文明改革进行了谋划设计,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为美丽吉林建设充分提效赋能。

2024年12月16日,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系列主题(第八场)新闻发布会上,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张旗威表示,《美丽吉林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将于近期印发实施,着力将蓝图、愿景转化为施工图、任务书和责任状,确保美丽吉林建设既真真切切“看得见”,又实实在在“抓得住”“落得下”。

美丽吉林建设是未来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是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美丽吉林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分三个阶段(2027年、2030年、2035年),彰显了为吉林人民创造更优质环境、更美好生态、更富裕生活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吉林未来十年的生态蓝图跃然眼前。

夏天的长春北湖湿地公园,花海中百花齐放,宛如自然调色盘,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成为美丽吉林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如今,在朋友圈‘晒’美图,已经成为吉林人的一种习惯。把美分享,快乐无穷啊! ”经常来公园打卡拍照的秦大妈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她感慨道:“身边的环境一年比一年美,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生态‘福利’,幸福感满满。”

以“绿”为基 污染防治攻坚战硕果累累

6月的汪清河,一河碧水穿城过,两岸秀色锁清波。河面波光粼粼、流水潺潺,河岸上休闲锻炼的市民惬意自在。水清岸绿,几只白鹭翩然而至,市民李娜感叹:“这样的环境,真是心旷神怡。”

白鹭翩翩,似在诉说汪清县生态治理的成效,河边的每一处景致,皆映射出美丽吉林建设的坚实步伐。

在国家2023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我省打赢了“翻身仗”,排名跃升至全国第11位,重返优秀等级。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孙平安介绍,2024年全省水环境质量实现整体持续改善,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由“十四五”初期的78%,提升至2023年的86.2%,年度改善幅度位居全国第二名,2024年1—11月又达到89%,再度刷新同期最高水平。

碧水蓝天是百姓的共同期盼,随着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我省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吉林蓝”成了幸福吉林常态色。

图们江畔,微风拂面,清新丰润的空气成了图们独特的气质。游客们背靠巍巍国门,以瓦蓝的天空为背景,拍下一张张“蓝底打卡照”。

2024年1—6月,图们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9.5%,同比提升3.5个百分点;平均重污染天数比例0%,同比持平;PM2.5平均浓度为1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微克/立方米。延边州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各市(州)首位,而图们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名列延边州榜首。

持续领跑的“图们蓝”是幸福民生的“长久蓝”。来自江苏的游客吴郡说:“我们今天一起到图们来玩,这边空气清新,天气真蓝,拍照打卡也挺出片的。”

近年来,我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稳固打好碧水保卫战,集中打好黑土地保卫战,持续打好青山和草原湿地保卫战,加强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和新污染物治理,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再上新台阶。

“2024年1—10月,我省上线了‘中国梨树黑土地保护博物馆’和‘中国大安盐碱地治理博物馆’两个线上展馆,直观地展示黑土地复杂的农业技术,以及我省在土壤保护和治理方面的成果,截至目前,两个博物馆线上展馆总点击量已经达到70余万人次。”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赵立臣介绍。

为了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我省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制定了全国第一个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设立了全国首家黑土地保护院士工作站,确定了每年7月22日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连续举办“梨树黑土地论坛”,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从2007年到2024年,从对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攻关探索到面向全国推广,如今,‘梨树模式’已成为防风固土、培肥地力、抗旱保墒、节本增效的综合代名词。”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说。

以“绿”为笔 描绘“大美吉林”

森林、草原、湿地总面积1033万公顷,覆盖吉林一半以上的国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用最质朴的语句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是“国之大者”的深刻意义。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印证着这方乐土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我省全面推进“绿满山川”森林植被恢复、“林廊环绕”防护林建设、“水草相依”草原湿地保护修复、“城乡一体化”绿化美化等林草湿重大生态工程,2023年全省完成生态修复230多万亩。

在前郭县国有林总场深井子林场,新种植的1110亩林地郁郁葱葱。前郭县林草局局长张立宝介绍:“前郭县于2023年启动了‘一湖两带’综合治理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围绕查干湖、科尔沁沙地北方防沙带和松花江沿江水土保持带开展建设,开展沙地造林、退化林修复、沙化草原恢复、退化湿地修复、沿江水土保持。”

往昔的沙地,如今已成功转变为“绿洲”。

随着生态修复工作的持续推进,生态保护成效也在不断提升。7月的红石林区,溪水澄澈,中华秋沙鸭的欢声笑语与林间的鸟鸣交织,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自2016年有观测记录以来,这已是它们第九次前来此地。

多年来,我省在中华秋沙鸭等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据统计,2023年,在我省繁衍停歇的中华秋沙鸭已有600多只,是5年前的1倍多。

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郭伟介绍说:“近年全省野生鸟类物种数量呈持续回升趋势。”2023年,我省林草部门监测到春秋两季在吉林中西部地区停歇觅食的白鹤数量平均2000只,全年共记录到水鸟102种150万余只。

白鹤翩跹起舞,虎豹数量增倍。通过持续保护和系统修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东北虎豹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增加,梅花鹿、野猪、狍等猎物种群相对丰富度增长1倍以上。

为了更好地保护及监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在原有“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平台基础上,精心编制了《监测体系整合优化方案》,围绕旗舰物种、生态系统、人为活动三大监测内容,设置适用于虎豹公园的7个系列、20个类别,借助科技的力量,全方位守护生态资源。

截至目前,我省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区46个,总面积137.41万公顷,已基本形成一个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撑起一把把绿色“保护伞”。

林网成格、草地成片、湿地镶嵌……吉林大地上绿色发展的“生态样本”越来越多。

借“绿”生“金” 且以绿意共远方

置身吉林振兴发展的大局之中,这片土地以“绿”为底,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谋篇布局,着力于从绿色中探寻特色发展之路,大力推动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加快“两山”理念的转化进程,力求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024年7月,省委书记黄强在松原市调研时着重强调,保护好查干湖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坚持标本兼治、系统施治,狠下功夫、久久为功。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切实守护高品质生态环境,加快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

绿色崛起,就要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2024查干湖环湖马拉松开赛。男子组冠军崔国庆对查干湖的生态环境称赞有加,直言“这里感觉棒极了”。

碧波荡漾,芦苇随风摇曳。金秋的查干湖上,马拉松赛、国际铁人三项精英赛、查干湖环湖自行车赛等76项生态旅游项目,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他们在此尽情骑行、勇敢探险,歌舞狂欢。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近年来,松原市系统谋划河湖连通工程,实现松花江—查干湖—嫩江水体连通,形成“泡泡相通、沼沼相连”的水生态体系,查干湖水质由原来的Ⅴ类提升至Ⅳ类,其生态旅游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法国户外探险爱好者皮埃尔来到查干湖,对查干湖的美景赞叹不已。他认为查干湖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天堂”,广阔与平静湖泊,让他想融入其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壮美。

近年来,我省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走好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之路,推动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协同,突出原生态、打好“文旅牌”,积极建设一批生态保护项目和生态旅游景点,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8月的二道白河镇,景色宜人。全家来吉林度假的胡小姐对这里的环境赞不绝口:“这里空气太好了,满满的都是负氧离子,真是大自然的森林氧吧。”

作为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的“东北三江源”,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超过95%,是东北亚地区的最高山系和重要生态屏障。

“以世界地质公园为有力抓手,优化‘两山’转化路径,加快将长白山建设成为避暑休闲、冰雪旅游、温泉康养、生态文化、山地运动胜地,打造‘两山’理念试验区和样板式开发区,加快向世界顶级旅游目的地迈进。”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高飞说。

“两山”转化的吉林实践,气象万千。向时间空间要产业,向生态气候要效益,向改革创新要动力。

从雄伟壮丽的长白山到碧波荡漾的松花湖,吉林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已然成为国内生态旅游领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优良环境与百姓福祉的“双赢”之路愈加清晰,并通过不断深化“两山”理念的实践而行稳致远。

青山不语花含笑,绿水无声鸟作歌。伫立在这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土地上,繁星闪烁,鸟语花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