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理论

用良好家风涵养文明乡风

辛 鹏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对乡村建设和发展来说,良好的家风建设是乡村文明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必须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升到新高度。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进一步加强乡村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家风建设始终与时代发展相契合,更好地涵养乡村百姓精神世界,为乡村发展增添文明底色、注入精神动能,持续铸牢振兴之魂。

培育良好家风是实现乡村文明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代代人精神传承的起始场域。农村社会的构成具有很强的血缘地域性,血缘关系在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家风或者族风的建设在引领乡风文明中具有重要作用。家风,关起门来是一个家庭的事情,一旦融入整个社会,就会对乡风民风产生巨大影响。良好家风中蕴含的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今天依然具有实践价值,其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每个家庭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能够为其发展成才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从而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因此,深入研究包括家风家教在内的乡村道德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挖掘整理传统家风文化资源,让良好家风浸润寻常百姓家。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各地应深入挖掘地方家风文化资源,积极响应传承与弘扬优良家风的号召,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家风。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家训家规,其文化厚重而精深,蕴含着“孝悌为本,仁爱为先,以俭养德,克己笃行,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等丰富的精神文明建设内容,要采取以身作则、深入浅出、谆谆教导的方式,充分发挥优秀传统家风家训的教育引导作用,让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深入千家万户,激发村民对优良家风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推动农村社会风气好转,以千万个好家风撑起农村好社风。应通过举办家风文化节、家风展览等活动,展示地方家风文化魅力,将优良家风融入乡村精神文化建设,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优良家风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氛围。要用好地方历史、人文、风俗等特色资源,通过拍摄宣传片、实地调研、编纂乡村杂志等方式宣传地区先进家庭事迹,利用闲置空墙绘制主题鲜明、形象生动的“文化墙”,建设家风家训文化走廊,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关注乡村、关心家风建设,为乡村家庭家风建设贡献力量。

创新传统家风表达形式,为美丽乡村建设“塑形铸魂”。创新家风表达和传承方式,既是对传统家庭文化的尊重与弘扬,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必要举措。进入新时代,家庭关系愈发多元化,打造家风文化传播矩阵,有效传播优秀家风文化,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故事,让家风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广大村民,激励其崇敬榜样、争作表率,更好地践行新时代家风的价值意蕴。鼓励村民通过媒体平台进行交流与互动,激发村民文艺创作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创造出“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训”等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如编写家风故事、谱写家风歌曲、拍摄家风短视频等。积极组织开展家风家训宣讲、家风故事分享、家风文化展览等活动,让村民在积极参与中传承优良家风。此外,要推动家风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依托乡村学校、村委会等组织平台,开展家风教育课程,提炼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髓,形成家风传播交流的良好氛围,打造独特的乡村文明新风尚。

丰富优良家风的深厚内涵,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培育良好家风,关键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到核心位置,将其体现到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中,教育引导和规范约束村民言行,使其内化为坚定信念、外化为自觉行动,为新时代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要注重乡村道德模范引领作用,广泛开展选树家风文化建设典型活动,树立具有代表性的道德模范,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道德模范的事迹和精神,建立健全道德模范评选和激励机制,引导乡村百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进一步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乡村基层党组织应通过党建引领,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强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将家风建设纳入党员干部考核体系,引领其积极参与乡村家风建设,在廉洁奉公、勤俭自律上作出表率,自觉成为中华优良家风的传承者,用更高的标准和更真挚的情感去理解并推动家风的进步,在各个时刻、各个方面为周围群众做好楷模,让优良家风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文化源泉、道德基础和精神动力。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