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冬日通化,发展热潮奔涌不息。医药健康、人参、文旅“三个千亿级”产业发展增势强劲;新质生产力勾勒产业创新发展画卷;惠民答卷有“厚度”更有“温度”……
站在岁末年初的交点回望,2024年,通化市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可持续振兴新路,全市上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主动突破,以非常之力、超常之举拼经济、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以“拼”的精神、“抢”的意识、“争”的劲头,掀起振兴发展新热潮、积蓄跨越发展新动能、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高质量发展动力更强、成色更深、底气更足。
01生物医药以“新”为矢创突破
逐梦“中国好药”,坚定向“新”的“中国医药城”——通化,生物医药以“新”为矢“创”突破,竞逐全球。
2024年4月初,通化安睿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完成在俄罗斯的注册,成功获得欧亚经济联盟——俄罗斯联邦卫生部批准上市,成为目前全球唯一获批上市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产品,填补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空白。
作为通化现代产业体系的前沿优势领域和新兴势力,生物医药产业尖端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竞逐新赛道,正全力助推通化医药健康产业向千亿级经营规模目标奋进。
坚定不移打好医药健康产业“三年跨千亿”攻坚战,2024年,通化市规上医药工业增加值增长13%,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达到658亿元。
02“四好”路径“参”景无限
擦亮“中国人参之乡”金字招牌,“通化好参”质启新程,“好林+好种+好法+好品牌”的“四好”路径,推动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条“参”路“新新”向荣。
提升“好林”标准,林下山参电子围栏基地加快建设,溯源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宜参林地标准正式推行。
丰富“好种”芯片,谋划实施“长白山人参”种源护育项目,确定种源基地4568亩。
压实“好法”措施,人参数字化平台上线运营,《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条例》颁布实施,确立园参“三良”发展思路,人参全产业链发展成势见效。
推动“好品牌”创建,长白山野山参高质量发展大会影响广泛,首届人参鸡汤评选大赛备受好评,授牌首批50家“通化人参鸡汤品鉴名店”。通化人参旗舰店开业运营。通化人参产品入选浙江省政府采购目录。
2024年,通化人参产业产值达到403亿元、增长15.2%。
03入选“2024旅游产业影响力案例”榜单
2024年12月17日,第十一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举办,揭晓“2024旅游产业影响力案例”,其中,“吉林通化:创新打造产业融合建设和运营新模式”获“旅游景区、企业创新发展典型十佳案例”;集安市入围“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典型案例”;“吉林通化:强化品牌建设 讲好乡村故事”入围“乡村旅游创新发展典型案例”。
2024年,通化市文旅产业增势强劲,深度打造“一城十线百景千亿级”新格局,避暑游、休闲游、冰雪游一体联动、蓬勃并进,音乐节、美食节、康养节精彩纷呈。鸭绿江国门获评国家4A级景区,龙湾列入国家5A级景区创建名单,东昌区、集安市获评省5A级景区城,兴林镇大荒沟村获评省5A级景区村。通化溶洞重装开放。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20亿元。
04“高铁时代”疾速而来
沈白高铁孤山隧道、建平隧道顺利贯通;全线最大的站房项目通化站建设热火朝天……
2024年,沈白高铁(通化段)和既有站外迁工程快速推进,客运枢纽主体完工,通化即将跨入“高铁时代”。
沈白高铁是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重要惠民工程,对于促进区域协同融合,助推通化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借沈白高铁建设契机,通化铁路客货运基础设施将完成高标准现代化改造,建成东北东部铁路综合枢纽,为建设“通达四海、化育未来”的东北东部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奠定基础。铁路建设将进一步优化通化交通区位条件,与海铁联运、公路、航空构成立体交通网络,为加快推动通化绿色转型、全面振兴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05“低空经济”蓄势腾飞
以创新驱动发展,通化市在全省率先引入工业级无人机企业,探寻低空经济“链接力”,点燃低空经济“新增长引擎”,打开创新经济新空间。
2024年,抢抓低空经济战略机遇,吉林通化陆港经济开发区精准对接山东龙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仅用68天推动吉林龙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实施年产5000架无人机生产项目。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展馆布置、生产线建设等工作,成为全省首家无人机整机生产企业。项目一期投产后预计年产无人机500架,可实现年产值1.36亿元。二期、三期全部投产后,年产量可达5000架,预计年产值14亿元。未来将以通化为核心打造成为辐射东三省和内蒙古的无人机生产基地。
06“智”汇山城 院士专家学者齐聚通化
2024年8月11日至12日,发展医药新质生产力院士专家通化行活动开启一场逐“新”突破之旅,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国医大师张伯礼等近百位院士专家学者齐聚通化,共谋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集聚高端智力,赋能产业向“新”,活动设有发展医药新质生产力专家交流会、林下山参标准制定座谈会;通化市中药大品种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会;“讲好中医药科学故事”青年科学家交流会等系列活动,高端智库围绕理念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学术交流、政策研究、路径探索、企业发展等方面,共同探讨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推动通化市乃至全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07人参产业“智能大脑”建成运行
2024年12月28日,通化人参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在通化医药高新区正式建成运行。这是全国首个以卫星遥感技术对种植地块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人参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由大数据平台、门户管理、地块管理、标准化种植体系、高质量加工体系、市场和文旅体系、产业服务体系7大板块组成。
该平台正式建成运行,标志着通化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质的跨越,通过通化人参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可溯源人参从黑土地的“林间地头”到消费者的“饮食餐桌”全生命周期,对推动通化乃至全省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有力的促进作用。
08乡村振兴“农”墨重彩
2024年,深耕特色、强农惠农,通化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扎实推进,粮食产量达到29亿斤,再创历史新高。鲜食玉米产值增长33%,蓝莓、林蛙等林特山珍产业产值增长12%。
全国农业品牌、名特优产品数量居全省前列。葡萄酒产品在国际国内大赛中斩获多项金奖。东方红获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字号”水稻品种荣获全国金奖,辉南大米入围世界稻米地标品牌榜,柳河大米列入国家精品培育计划。
深入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通化县获评美丽乡村示范县,集安市连续七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省级特色产业小镇数量居全省前列。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达6299个,庭院经济累计发展到7842亩。农民收入连续七年实现“两个高于”。
09“桥”见城市发展 玉皇山大桥竣工通车
长虹卧波,两岸通衢。2024年8月10日,通化市地标性景观大桥——玉皇山大桥盛装出镜,建成通车。放眼望去,大桥整体宛如一条红色飘带连接两岸,与青山绿水相融共舞。
改建后的大桥桥梁结构形式采用空腹式钢箱连拱桥,设计时速50千米/小时,主桥全长306米,跨线桥长23米,桥面宽度由原17米加宽为31米,由原来的双向4车道改为双向6车道,两侧设置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整体桥梁底色采用红色,彰显通化“红色之城”“钢铁之城”独特魅力。
漫步横跨浑江之上的玉皇山大桥,两岸风光尽收眼底,江面上一抹亮眼的“红”,让人心潮澎湃。大桥建成通车,不仅缓解市区交通压力,提升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和通达性,更为市民创造更加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
10参香四溢!人参鸡汤尽揽舌尖鲜香
深入挖掘推广吉林人参美食文化,以“舌尖”带动人参产业多元化发展,2024年10月6日,通化人参美食系列之人参鸡汤评选大赛成功举办,44组参赛选手带来一场厨艺的巅峰对决和人参美食文化的精彩展示,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寻觅金秋滋味、探索舌尖新意,感受通化人参美食文化。
通化市高度重视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人参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同时,围绕人参这一特色食材,积极引导餐饮企业与人参种植基地、加工企业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形成产业联动效应,并通过举办各类人参美食大赛,深入挖掘和推动人参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通化人参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