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春节特刊

年 味

□孙秀利

在享受浓浓的春节氛围时,儿时乡间过年时那些年味,在我的脑海深处逐渐地清晰起来,一如陈年的老酒,愈发显出旷日持久的醇香,令人回味无穷,品咂不已。

儿时盼星星盼月亮般盼过年,一过腊月二十三,年味便浓了。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跟在妈妈的屁股后面去供销社置办年货了,那时年货都是凭票供应,一斤糖、二斤油、三斤鱼、五尺布的,妈妈的手里捏着杂七杂八的一叠票儿,捏着我们全家人过年的希望。

糖分两种,一种是黄不拉几的白砂糖。大人们都叫它“古巴糖”,我们却不大喜欢,原因是背着大人用沾了唾沫的手指去糖堆里粘些放进嘴里,涩涩的还略带些怪味,品半天也品不出甜味来。我们喜欢的是一种做成橘子瓣一样的浅黄色的水果糖,我们叫它“光腚子”糖,拈一块放进嘴里,用舌头搅来搅去,一会儿工夫就甜津四溢,一甜就甜到心里去。幸运的话还能分到几两“高粱饴”软糖,又甜又软,直嚼得口舌生香,是我们的最爱。

鱼一般分的是海带鱼,我们叫“刀鱼稍子”,肉少味正。偶尔还能夹带几只小海兔子,做出来很有嚼头,往往刚上桌就被我们哥俩抢进了碗里。妈妈扯布的时候我们的兴趣早转移了,直勾勾地被鞭炮摊吸引过来了,鞭炮也就三两种,电光炮、二踢脚、小草鞭,包装也简单,可是我们半天也挪不开脚步。最后在我们软磨硬泡之下,我和弟弟一人得到了一挂一百响的小草鞭,虽不情愿,但也没有办法。因为妈妈总说“买鞭不如买蜡,买蜡不如买画”,鞭一个响就没了,蜡烧一会儿也没了,只有画贴到墙上能看一年。可我们总觉得画上那些抱鲤鱼的大胖小子,总没有兜里揣着鼓鼓的一盘小鞭来得实在。

千等万盼中,除夕夜终于来临了,我们挺着撑得鼓鼓的肚子,摸着兜里揣着鼓鼓的小鞭,兴冲冲地出发了。我和弟弟分的小草鞭早被我们拆散了,一个个地装进了兜里,这样可以节省着放。

我们提着自制的土灯笼,一个除去商标的罐头瓶,瓶里放上一截插在萝卜块上的蜡烛,瓶口拴着一截细铁丝,铁丝头上缠着一根木棍,点燃蜡烛后,举着木棍,这个简易的灯笼就能发出一团昏黄的光了。我们走街串巷,呼朋引伴,大呼小叫,鞭炮声和笑声不断地在漆黑的夜空中炸响。

疯跑一阵累了,就相约着去听书。生产队饲养所烧得烙屁股的大通炕上,坐满了老老少少,正在听村里的“古秀才”说书呢。“古秀才”农活干得不怎么样,却装了一肚子千奇百怪的故事,什么九头怪、黄泥老爷啊,这会儿正讲着“薛礼征东大战盖苏文”呢,每每讲到关键的时候,干咳两声,就有人赶紧上前把热水续上,眼巴巴地盯着他的嘴生怕漏过哪句重要的话。说书一般持续到吃“发纸饺子”前,故事高潮处,“古秀才”一句“且听下回分解”,众人纷纷下炕蹬鞋回家。

众人散去,“古秀才”的眼神也随之暗淡,这时队长喊了一句:“老古啊,跟我回去吃顿‘发纸饺子’吧。”“古秀才”闻听直搓搓手,嘴里喃喃:“这、这好吗……”最后还是讪讪地跟在队长身后回了家。我们一帮孩童是等不到下回分解的,暖和一会儿,就跑得没影,又到村街上疯去了。有时候往往耽误了回家吃“发纸饺子”,被找回家后却不会挨骂,更不会挨打,因为大过年的,一是禁忌多,二是父母宽容多,也就敢放肆一回了。

吃过年夜饭,还要撑着发沉的眼皮熬年夜,因为年俗说守到天亮,百事顺畅。撑不住时,母亲浣在水瓢里的冻梨就端上来了,外面结着一层硬硬的冰壳,敲开冰壳,里头是酸甜绵软的冻梨,咬上一口,从脑门直沁心脾,一个激灵过后,人立马就精神了。不禁暗自盘算起来,大年初一该给谁拜年磕头,该约谁一起去看秧歌放鞭炮,躺在枕头上翻来覆去地“烙烙饼”,胡乱想着想着,就走进了五彩缤纷的新年美梦中了……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