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年与说话

——民俗专家曹保明的东北过年书

中华民族的春节,宛如一座伟大的学校,每个人在其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民俗”课堂实现成长与蜕变。

春节是民俗课堂,从幼年到成年,每个中国人都要年年岁岁研读这一课堂的“文本”,而这其中,说话表达就是这课堂的重要体现。

说话,在日常生活中本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可到了中华民族过年时,语言讲究却极为繁多,并且过年往往成为教育孩子、促进孩子思想成长的关键节点。春节是各家亲友相聚的难得时机,或是领着孩子前往父母家,或是兄弟姐妹带着孩子们欢聚一堂,这样的时刻,我们称为“年”的表达。

人类的语言交流是一种学习,而春节期间的说话更是对人智慧的提升,也是民俗的传播。小时候,大人们常常叮嘱孩子,过年时要留意爷爷奶奶、其他亲属长辈和小朋友们说的话,这些叮嘱,实际上就是孩子学习语言与礼仪的绝佳机会。

亲友团聚时,人们往往会介绍自己,向长辈汇报一年的收获与见识,分享学习成长的体会。过年是个重要时刻,父母希望孩子依照年俗祝酒。当孩子端起一杯酒或饮料,用清脆的声音送上美好祝愿,长辈们便满心欢喜,看到年轻一代茁壮成长。

中国人的大年,正是学习交流的好时刻,因为民俗推动着人学习。许多孩子就是通过过年串门,学习着同龄的孩子十分生动的表达,相互间激发起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所以,中国的年,也是学习的年,是一个美好的教育过程。 (本报记者 郭悦 整理)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