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地,白山松水间“新”意盎然,高质量发展的奋进曲激扬奏响。
中车长客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试运行;“吉林一号”117颗卫星全球组网,发布全球首张高清年度一张图;松原全国首套严寒地区全钒液流电池共享储能电站投入运行;转化科技成果360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41亿元……
过去一年,我省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成果频频涌现,具有吉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步履坚实。
从传统制造迈向先进制造,从传统能源迈向清洁能源,从低附加值迈向高附加值……一个个领域加速转型升级,点燃了经济腾飞的新引擎,成为创新驱动的先锋、全面振兴的希望,为吉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辆“红”色列车
看转型升级动能之变
1月4日,一辆列车身上涂绘醒目的红色条纹,由长春站始发,载着600多名旅客开启全新智能之旅。
这是我省首趟CR400BF-GS型复兴号技术提升智能动车组,它配备车载传感器、通讯系统、控制系统以及车载娱乐系统等尖端技术,能实现对列车的实时监控和操控,安全性、舒适度和便利性都有极大提升。
装备制造业是我省一张亮丽名片,中车长客更是历史悠久的佼佼者之一。如今,我省诞生的列车不仅“红”遍全球,还行驶在“新赛道”上。
2024年3月,由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中车长客试验线进行了运行试验,列车成功以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实现全系统、全场景、多层级性能验证,标志着氢能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取得新突破。
列车“焕新”只是一个缩影。当前,我省汽车、医药、装备、食品、石化、原材料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变比比皆是——
一汽解放发布国内首款重型商用车缸内直喷氢气发动机,热效率国内第一,寿命行业领先,实现零碳排放;
长春富维东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建成“省级数字化示范车间”,每名工人平均每天节约工作时长3.39个小时,库存占有率降低70%以上,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
凌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在盾构机刀具等领域实现领先后,又研发了轨道交通主轴承与风电主轴承,目前已投入生产,性能指标超越国际同类产品;
……
回顾2024年,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累计培育认定省级未来工厂4个、智能工厂27个、数字化车间(生产线)50个,有效带动一批企业上马“智改数转”项目,充分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优质企业培育走深走实,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559家,是往年的两倍多。
今年,我省还将继续专项支持一批“智改数转”示范项目,培育认定一批示范工厂(车间),打造智能制造标杆示范,加快构建“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的梯度改造机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制造业发展新动能。
根据我省制定的加快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工作方案,到2027年,全省将重点支持制造业“智改数转”示范项目1000个,培育数字化转型服务商150家,建成2家“灯塔工厂”、120个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
一座“绿”电园区
看转型升级模式之变
我省西部地区的白城市,林立的风车发力转动,蓝色的光板熠熠生辉。这些风光制取的电能,将经历清洁能源间的转换,制备为“绿氢”。
新能源产业虽“新”,却在我省已有20多年的历史。而今,这一产业迎来了“新上加新”——绿电变绿氢、绿氨、绿色甲醇、绿色航煤、绿色碳纤维全产业链,加速实现绿电和产业优化组合。
在白城绿电产业示范园区,多个绿色能源项目正在持续发力——
吉电股份白城分布式发电制氢加氢一体化示范项目,年可制绿氢295吨,可满足50辆氢能大巴年用氢量需求,每年节约标煤约50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万吨;
远景科技集团正在打造氢氨醇一体化示范项目,总规划年产60万吨零碳氨、30万吨绿色合成甲醇,自消纳比例可达80%以上;
吉电能谷铅碳电池生产和废旧电池综合利用项目,是该园区首个入园并投产的百亿级项目;
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园区,建立白城电化学储能技术研发基地,重点开展铅碳电池开发研究,解决规模化制备和过程放大等产业化瓶颈问题。
“随着绿电园区建设深入推进,国内外知名的新能源‘头部’企业纷至沓来,大投资、高技术、前景好的优质项目抢滩登陆,‘电头工尾’‘电价洼地’的磁场效应日益彰显。”介绍起园区发展,白城市洮北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李克峰异常兴奋。
“新增风光装机超过600万千瓦,是正常消纳能力的10倍,新能源产业投资突破1100亿元。氢基绿能产业园配套新能源80%实现自发自用,开启全国首创新能源直供模式。”今年两会,一组来自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引发行业对吉林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热议。
自2023年起,我省新能源已超过煤电,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依托新能源优势,吉林省氢能产业发展水平已处于国内第一梯队。”吉林省能源局相关人士介绍,这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无限可能。
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模式的改变,为许多产业转向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依托清洁能源,老油田在能源供给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吉林油田产出了我国第一桶‘零碳’原油。”吉林油田新能源事业部负责人贾雪峰说。
吉林油田不仅通过风光发电项目实现了绿电替代,还通过地热、光热、空气源热部分替代天然气加热,每年可减少天然气消耗60万立方米。结合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新技术,真正实现了零碳生产。
“风光”正盛,“氢风”徐来。随着我省新能源产业链条聚优成势。中国中车集团、三一集团、华能、大唐等行业龙头企业陆续进驻,风力发电主机、叶片、塔筒、机舱罩等实现本地化生产,清洁能源及相关产业已成为全省转型发展新动力。
一根“黑”色碳纤
看转型升级跃迁之变
吉林化纤集团生产车间里,一束束白色原丝通过收丝机卷绕成筒,经过氧化、碳化等多道工序后,全身呈现出闪亮的黑色光泽。这里生产的就是新材料之“王”——碳纤维。
作为一家传统纺织企业,吉林化纤却早已谋划转型升级,开拓碳纤维这片“蓝海”。
2006年10月,吉林化纤开始研发碳纤维原丝,由企业技术人员和高校专家组成的碳纤维创新团队,自主设计实验装置,通过70余项技术改进、设备改造和上百次反复试验,在2007年4月生产出第一批碳纤维原丝。
2008年1月,吉林化纤生产出100轴共500千克碳纤维原丝,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2011年9月,建成投产5000吨碳纤维原丝项目,实现规模化生产;2013年起,吉林化纤加大科研力度,向“高精尖”的碳丝方向冲刺;2022年11月18日,吉林化纤1.2万吨碳纤维项目第一条碳化线开车成功,拥有8项技术专利……
至今,吉林化纤累计投入数十亿元进行技术革新,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成为全国最大、全球单线效率最高、规格排号最全的碳纤维生产基地。
新兴产业发展高度依赖传统产业提供的原材料作支撑,同时传统产业的庞大规模也为新兴技术提供多维应用场景。这一“旧”一“新”之间的互动,正在这家企业上演。
“碳纤维的工艺都是在腈纶基础上再演变、再开发,吉林化纤拥有大量的腈纶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传统优势变成了吉林化纤对碳纤维原丝的生产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吉林化纤集团副总经理孙小君说。
2024年8月,吉林化纤发布“干喷湿法”T800碳纤维产品。这种产品具有高强度、高模量优异性能,可用于压力容器、航空航天等领域。“干喷湿法”是吉林化纤为突破高性能碳纤维技术瓶颈自主研发的生产技术,2017年攻克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2023年启动3万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建设。
随着T800碳纤维产品成功下线,吉林化纤将利用这项新技术加快开发T1000、T1100以及M40高模系列产品,不断拓展高端领域应用市场。
转型升级,动能澎湃;千行百业,向新而行。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吉林,正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走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路上,以澎湃的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一路向“新”,奔腾前行。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