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东北风

沉静之下是热血

□贾艳玲

集安铁路国门

下解放桥头堡 (本版照片均为 钱文波 摄)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人人皆知此歌,或击节遥想,数万雄兵过江,其景何其壮阔!

实际上,第一批赴朝作战的志愿军,是在夜晚秘密渡江的。

甲辰龙年凛冬12月,来到 “东北小江南”集安,清晨沿中朝界河而行,虽已是冬月,但鸭水不冻,只见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带碧水隐没在亿万雾丝之中,寒江晓雾,不知倾倒多少四海来客。

百川汇集,大河奔流。1950年6月,朝鲜烽烟乍起,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再次秣马厉兵,从河南、广东、广西、黑龙江等地集结数十万将士整训于东北边防。是时,美国轻我装备落后,海空无兵,挟二战之威,悍然登陆朝鲜半岛,干其内战,炸我村庄,战火压境。10月1日,中国收到金日成紧急出兵援助请求:极(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邻居失火,我们怎么办?

10月下旬,浅冬已至,数万战士将所有中国字样的标识从军装、牙缸、脸盆、帽子上去掉,就在脚下这片土地上,于暮色遮住江面时,抬着机关枪、背着铁饭锅,从浮桥默默急行军过江,“志愿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等待他们的,是朝鲜近50年来最冷的冬天,盖马高原最低温达零下54℃,长津湖最低气温直逼零下40℃。1950年10月25日,朝鲜的北方下了第一场雪,就在这一天,志愿军打响了入朝作战的第一枪。两年九个月后,有的人回来了,有的人的骨灰被送到亲人手中,有的人则永远长眠于朝鲜被战火摧残得破碎的土地,许多人的名字甚至都不被知晓。

热血第一渡

古城集安,原名辑安,语出《史记·司马相如传》“辑安中国”,取“和安”之意。1965年,改辑为集,意“集体、安宁”。如今的集安,小桥流水、黛瓦白墙、荷风满塘,处处透着北地难得的精致江南风,安宁娴静;如今的集安人,春尝野菜,夏游古都,秋赏红叶,冬抿冰酒,四季充溢着悠闲饱满的诗意韵味,和安柔婉。20多万人口, 26个民族,在天地万物与小气候的馈赠与滋养中,日享江上清风,月赏山间明月,生活何其宁也。集安是世遗古都,

汉唐时期的高句丽政权存续705年,在集安建都长达425年,历19代王。然而,仅看山水,啖美食,观古风,尝神草,你绝对读不懂集安,历史与岁月沉淀给这里受用终生的宝藏,最动人处是那温婉山河饱润的热血。

331国道,穿越边陲、怀抱自然,自辽宁丹东到吉林集安的300多公里,是回望抗美援朝历史,读懂中华今日何以盛世的历史廊道。

就在这座山明水秀的小城,75年前,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行动中,父送子,妻送郎,弟弟送哥上前方。当地700多人报名参军,有512人奔赴战场,214人牺牲在朝鲜。多少年来,家家户户都小心珍藏着战争记忆,祈祷永世和平。

当此时节,一向人流如织的集安国门景区几乎没有游客,正适合静静回想,与历史交谈。1950年10月,集安还叫辑安,大战在即,志愿军第42军军长吴瑞林带领作战处长、侦察处长,装扮成火车工人,秘密到朝鲜境内侦察地形。受当地人涉水过江启发,吴军长解决了大桥躲过空炸的难题:在水面5厘米以下用大石头铺设了一座375米的水下桥,既防美军飞机侦察、轰炸,又能保障大部队过江。1950年10月16日晚,42军124师副师长肖剑飞带先头部队从此秘密渡江,因此得名抗美援朝第一渡。

面对外地来客,当地人会指着那个叫羊鱼头的渡口,绘声绘色地讲述1950年10月19日晚,5万余官兵从辑安浮桥、铁路桥入朝作战的故事。史料记载,从1950年到1953年,从此跨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部队共计42万余人,后勤保障人员等10余万人。这里还先后组建了上万人的担架队、运输队、技工队随志愿军入朝作战。

当年风云际会处,现已是抗美援朝第一渡国门景区。参观须直上四楼,透过硕大的玻璃窗,可见脚下的公路桥直达对岸,隐没于异国街巷中。约两百米远处,朝鲜第六大城市满浦的风光就在眼前。对集安人来说,对满浦的熟悉并不仅是近在咫尺,天天可见,更因那是曾并肩战斗的地方。

除了眺望邻国,亦可从四楼玻璃展柜中的珍贵物件里寻觅战争点滴,这些展陈来自抗美援朝老兵或其后人的捐献:志愿军炮兵第一师军旗、朝鲜军功奖章,镶着红五星的民工纪念章,嵌着和平鸽的“和平万岁”纪念章,印着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字样的饭票,还有一本泛黄微损的旧书——《上甘岭》。不知是谁捐了一个当年装什锦水果糖的布袋,在缺衣少食的前线,战士们含一块糖在嘴里,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甜蜜啊……

去往铁路国门,要途经2023年新建成的抗美援朝第一渡文化廊道,这个科普区图文并茂,介绍详尽,可以窥知集安乃至通化地区作为抗美援朝后援地的珍贵历史。“烽火临边,鸭水咆怒。神兵夜渡……辑安国门,前沿要冲之处。则皆援战劳军,架桥修路。飞刍挽粮,输兵转旅。共襄三载奏捷,赢得七秩宁宇……”这篇《集安抗美援朝赋》文字激扬,然而能消化的人并不多,来者对这段历史多是只知皮毛。

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由日本人始建,1939年9月1日,辑安至朝鲜满浦国际铁路正式通车,这是世界最短国际列车。掠夺东北丰富的物产,是日本人建桥最初目的,此后,我国大量煤炭、木材、矿石等资源由此先运至朝鲜半岛,再经日本海运往日本本土。1950年10月起,为侵略者服务的桥成为祖国向朝鲜输送给养的大动脉,一直到1953年7月止,列车昼夜运行,最高时每天达50多列次,人员、弹药、武器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输往前线。

桥左几十米便是下解放桥头堡旧址,与大桥同期修建,属国内罕见的四层碉堡,日伪时期驻扎了几十人的日本警务小分队。在打出国威军威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这里变成志愿军高炮部队的防空阵地,炮口日夜瞄准前来炸桥的美军飞机,在美军拥有绝对制空权的那场战争中,这个没有跨江作战的部队与众多军民一起,为前方浴血的战士保住生命补给线。

夕阳斜照下,碉堡四壁斑驳,弹痕宛然,多为抗美援朝期间敌军扫射轰炸我大桥时留下,郁郁佳城,深染碧血,摧毁血肉之躯的子弹从未阻住血性战士的前进。

历史如果不能昭示未来,那不过就是一堆陈年旧事。这个如江南女子般清秀的小城,其性格的外柔内刚,早已自隋唐起便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了。经抗美援朝洗礼后,益发锻造出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传承了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

许倬云先生言:历史的价值,不在于是镜子,历史是集体的经验与记忆,集体记忆造成国家,造成民族,造成群体,造成家庭。在331国道蜿蜒此段203.5公里的边境线上,红色记忆造成今日温婉而热血的集安。

此乡皆为战士

宏大的历史叙事在集安打开了一个生动的窗口。越了解集安,你就越知道在那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战争中,“农民军队”何以能打败以世界第一军事强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老兵们说,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不分前方和后方。被打回三八线以南的“联合国军”,为绞杀志愿军,利用空中优势,昼夜不停地攻击我后方补给线,企图切断粮食、弹药供应。据当地赴朝的一位火车司炉回忆,运送物资弹药的一路上,上有敌机“护送”,下有高炮“助威”,前有照明弹“开道”,后有信号弹“庆贺”。这段乐观的描述是用鲜血浸泡出来的。来自辑安乃至全国各行业的战勤人员,搏命在另一个战场,开辟了志愿军战士的补给通道。

当年,辑安百姓几乎家家都住过志愿军战士,有时炕上地下都住着人。全县11.8万人民自发为战灾难民和部队提供食宿,节衣缩食,把粮食和物品运往朝鲜,还有担架队、随军翻译队、勤杂护理队等上万名战辅人员,随志愿军一起渡江作战。

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属军属与残废军人的号召,辑安人民捐款东北币157898万元,可购买一架苏式战斗机。

1950年10月中下旬,县长荆志坚率领辑安县机关干部和民工,配合志愿军工兵部队,奋战一夜,抢建了一座能够通过重载汽车的鸭绿江便桥。

1950年冬,辑安全县民工冒着严寒,用锹、镐劈去了半边山,仅3个月就完成了西阳岔火车站及兵站的扩建任务。

在那些围绕着鸭绿江大桥展开的战斗中,美军充分体会到了什么叫作绝望,因为他们似乎在炸一座“永远炸不毁的桥”。

1951年3月31日,当鸭绿江铁路大桥被敌机炸断后,辑安紧急动员3.1万名职工和群众,帮助志愿军铁道兵和工程队运送建桥物资,昼夜抢修。县城许多居民把自家的门板,准备盖房的木料,甚至为老人准备的寿材,都拉到工地上。炸,修!再炸,再修!民工们吃住在江边,一天24小时不离开大桥,敌机来了,就立即隐蔽,敌机一走,就接着修。这样的桥是炸不断的。

说集安,就不能只说辑安,所在辖区通化是当时最繁忙的后援地之一,“一切为了前线”。两年多里,伤病员的接转、过往部队、驻军的吃住大部皆靠当地群众供应,昼夜不断。仅当时的通化第31陆军医院,就抢救治疗、分类转运志愿军伤病员14万余人。

大批的志愿军伤病员每天需要大量血浆,广大干部群众争先恐后报名,随时随地准备献血。

女人们主动承担来往伤病员的血衣、被服拆洗和絮行事宜,情况紧急时,一户就分20余套脏衣服,大家起早贪黑洗晒缝补,手指麻木红肿,吃饭都拿不住筷子。很多人默默把被子里原来死板板的棉花,弹得软乎乎的,衣被洗得干干净净的,缝得整整齐齐的,送到部队。

几十万志愿军部队于此集结,过境赴朝参战;成千上万吨军用物资在这里存储,运往朝鲜前线;近20万志愿军伤病员在这里治疗,转运后方;整团、整师的朝鲜人民军部队在这里休整,无数的朝鲜难民在这里得到安生,大批因战争而失去父母亲人的朝鲜孤儿在这里上学……

人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情感。通化一位50多岁的刘老太太,送给战士一个慰问袋,绣了三个大字“妈妈要”,下面绣着一只和平鸽,意思说“妈妈要和平”。部队战士宣誓:“我们去朝鲜一定替妈妈要到和平。”

据记载,50年前的通化,全地区人口88.5万人,战争期间,出战勤民工就达81.6万人次。

这些平凡的老百姓,在另一个战场上,为这场“立国之战”创造了奇迹。

英雄要问出处

志愿军42军,与通化甚有渊源。丁国钰(当年42军政治部主任)深情回忆,42军前身之一的杨靖宇支队,是以通化2600名子弟为基础组成的部队,解放战争时参加了四保临江和辽沈、平津战役,这支与通化血脉相连的部队是首批赴朝参战部队之一。

通化当地的英雄,不仅有用机枪打下飞机的关崇贵、空中坦克李永泰,还有很多鲜为大众知晓的平民英雄……在记载通化抗美援朝英雄的事略史料中,有一长串名单,他们中,有在零下30℃刺骨江水中拉线渡江接线的铁路工人,有赴朝抢修线路、抢架桥梁,为抢救列车牺牲的养路工,有为保护军列洒血青山的火车司机,有遭美机轰炸,遗骨朝鲜的火车司炉,还有车号员、列车员、电务段通信工……这里人人都是历史的亲历者,人人皆立过战功。

曲洪一,集安县榆林乡地沟村农民。当时已50多岁的曲洪一刮光胡子扮年轻,成为首批志愿军赴朝担架队员,任辑安县第3担架中队队长。1950年10月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曲洪一和担架队走到朝鲜楚山郡“下水洞”半山腰一个岔道口,突然听到脚步声和叽哩嘟噜的说话声,精通朝鲜语的曲洪一分析这是一伙被我军打散的敌人,便率众冲到敌人面前,举起扁担,用朝鲜话大声喝道:“缴枪不杀!”全副武装的敌人不知这些人拿的是什么新式武器,缴枪束手就擒。当天大亮时,25个俘虏才发现,原来是一个老头儿用一根扁担将他们俘虏了。如今,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能看到这根立了大功的扁担。

集安见证了无数英雄,我们无缘见到所有英雄。但在这里,有幸见到挺过近百年风霜的健在老兵——不计功名的沉默英雄,岁月让他们佝偻了腰,不再耳聪目明,或许也识不得几个字,但他们就在那里,一直书写历史。

住在集安下解放村的志愿军老兵刘吉庆,生于河北农民家庭,7岁左右搬到了辑安县下洋芋头村(今下解放村),1950年带头报名参战,编入后来打出“万岁军”称号的志愿军第38军,是首批渡江赴朝作战的战士之一。已97岁的老人听说有人来找他讲抗美援朝故事,立刻翻出所有军功章,整整齐齐穿上军装。因为耳聋,在耳边大喊仍听不清,但当三所里、龙源里几个词出现时,老人却一下就捕捉到了,迅速进入刻骨铭心的战斗记忆。浑浊的眼睛瞬间亮起来,挥着手,比画拼刺刀和抡起爆破筒打敌人的样子,一切仿佛就在昨天。老人口齿不太清楚,说的话很难听懂,可他自顾自讲着,反复强调“三所里”。说到激动处,老人虚弱而窄薄的后背颤动着,努力压抑咳嗽时喉间嘶嘶作响。

刘吉庆口中的三所里,就是38军113师一夜奔袭72.5公里,封神“陆战之王”的所在,这是老人最骄傲的战斗,也是志愿军的经典之战。在攻打三所里战斗中,弹药用光,他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拔出弹坑里的一只爆破筒砸向敌人。老人总结,咱们部队特别擅长夜战,或者下雨、刮风、下雪天作战。

“我就没想活着回来,保家卫国啊,没有国哪有家啊!”

当尘封的历史打开,我们会发现,竟有那么多老兵对殊死换来的功名云淡风轻。而由辑安而至东北,再到全国,又不知有多少上过朝鲜战场的无名英雄,湮没于历史长河中不为人所知。

历史须被提及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纪念馆的使命,是抵抗遗忘。

放慢脚步,把拍客们不出片的地方走透,会更多感到沉默诉说的力量。在集安市下解放村,有一个“抗美援朝主题微展馆”,是真的微,普通人家三间大瓦房大小。用心也是真的细致入微,用八个小节讲述集安抗美援朝的历史,展出历史图片300余幅、文史资料10万余字,还有部分历史文物和革命物件:木柄手榴弹、立功证明、军功喜报、三角巾急救包、军号、退伍证明……一个瓷片剥落锈迹斑斑的搪瓷缸上还印着:赠给最可爱的人。

这里有图有真相,图片还原了1950年8月至1952年末,美军飞机多次飞越鸭绿江进入中国境内轰炸的场景。

这里见人见故事。史料中396名随军翻译、71名勤杂工、5名司机、17名机动人员出征的情景,19名青年民兵冒着生命危险用爬犁拉走美军空投炸弹的新闻,在此还原成现场实图。

这里有记录有跟踪。在从辑安过江的部队中,就有参与长津湖战役的20军和26军,此战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

这里有血泪有大爱。当美机轰炸朝鲜楚山郡时,辑安凉水海关村军民划船到对岸救回一中学教师和30余名无家可归的孩子。感谢拍摄者,留下珍贵的照片。

这里是一个小学的实践基地。在短视频时代,这是一个小村用自己的眼睛,告诉孩子们,你们的前辈,还有这座抗美援朝最前沿城市,在战争中曾经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总有一种精神让人感动,总有一些人在执着地将历史拾起。

与97岁老兵刘吉庆道别时,站立相当困难的老人站起来一再向探望者拱手致谢,眼中流露出被尊重被记得的感激之情。而他们!才是最值得我们尊重的人。

依山傍水的通化市有多处烈士陵园,长眠着987名志愿军烈士,有名有姓的仅有240名,更多的747人,是无名烈士。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忘记历史,便如同未降生便失了脐带,即使身体健壮,精神上也必然发育不良。

深冬锁城,群山残雪,模糊了婉约秀丽,清晰了寥廓与宁静。于黄昏孤静中,肃立鸭绿江铁路大桥国门之下,遥祭异国青山埋骨的数万好儿郎,感慨久绕心头:如不做历史功课就踏入这里,会觉得四面八方都潜伏着急切欲知的故事,却又不知从何处翻起。

集安的安闲与沉静,只是你看到的一部分,隐于基因中的,是承自抗美援朝精神的红色热血。她沉默,且热血。不亲至集安,何能理解数字与描述背后的悲壮与艰难!不临鸭江,何能把信息碎片拼成血色丰满的真实,不与老兵对话,又哪里能感同身受战士们九死而不悔的赤子之心!

历史必须被铭记,更应被提及。

来集安,不沉默,共热血。

(本版党史顾问: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 孙太志)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